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焦尾琴”引出的“無形”博物館設計:聽懂自然的聲音

日前,由CROX闊合設計的溧陽博物館正在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上展出。博物館的設計取自“焦尾琴”的典故,建筑師林琮然重構了形式上的象征感,試圖在多面向的空間中融入歷史典故的寓意,讓建筑和自然、城市發(fā)生聯(lián)系。

日前,由CROX闊合設計的溧陽博物館正在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上展出。博物館的設計取自“焦尾琴”的典故,建筑師林琮然重構了形式上的象征感,試圖在多面向的空間中融入歷史典故的寓意,讓建筑和自然、城市發(fā)生聯(lián)系。

相比許多以展示功能為主的博物館,林琮然設計的溧陽博物館能夠釋放出更多的公共空間,“一座博物館應該盡可能地開放,也許人們不一定進入博物館參觀,但是會以其他方式走近它,使用它?!绷昼桓嬖V“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在他看來,建筑中所有內外空間都應該為城市中的人所使用,而這一點也恰好契合了今年威尼斯雙年展“自由空間”的主題。

今年年底,溧陽博物館將正式對外開放,日前,這一項目正在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平行展“時·空·存在”(Time Space Existence)上展出。建筑師林琮然從“焦尾琴”的故事出發(fā),將典故的內涵和寓意“無形”地融入建筑當中。

溧陽博物館

溧陽博物館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上部的城市規(guī)劃館與天呼應,多面向的外立面通過木紋鋁板形成質樸的肌理和色澤,與“焦尾琴”搭建起微妙的聯(lián)系;下部的博物館以植物作為外表皮,遠看和公園的草地連成一片。兩個部分之間形成中空的公共空間,即使在閉館時,人們仍然可以自由進出。林琮然認為,博物館應該承擔更多的市民活動,而非“自上而下的展示舞臺”?!敖ㄖ兴械目臻g都應該是親近人尺度的,”他說道。

林琮然的“野心”并不只是建一個城市歷史和未來規(guī)劃的展示館,他希望博物館建筑是公共的,是“永恒”的,“我想,在未來,也許這里不再是博物館的時候,它也會是一個有回憶、有趣的建筑。即便換了其他的功能,它的外部還是可以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在威尼斯雙年展中展出的溧陽博物館模型

澎湃新聞:溧陽博物館的設計靈感來自“焦尾琴”的典故,能否介紹一下典故和城市及建筑的關系?

林琮然:南京上元書院梳理了溧陽的歷史脈絡,他們認為“焦尾琴”的典故可以作為未來城市的人文定位,而溧陽被認為是“焦尾琴之鄉(xiāng)”。傳說東漢時期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路經吳縣時,見到有人在用青桐木燒火,燃燒的木材發(fā)出動人的聲音,蔡邕馬上認出這是制琴的好材料,便把木頭搶救出來,還懇請人家把木頭讓給他。得到木頭后,蔡邕用它做了一把琴,因為燒焦的地方正好位于琴尾,便命名為“焦尾琴”。

初聽這個故事覺得很美,彷佛懂得自然之音的意涵,想通過博物館建筑讓“焦尾琴”的精神流傳下來。設計本身所帶有的寓意,應該跟天然的感受融合,因為琴是由中空的內部產生共鳴,反應在城市中,所采取的建筑方式是把中間挑空,把這部分的使用權還給了城市的居民,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了這樣上下分開、可供游覽的建筑。

澎湃新聞:焦尾琴是用木頭做成的,你們在設計溧陽博物館的時候對于建筑材料有怎樣的考慮?

林琮然:就像失傳的焦尾琴一樣,建筑的形象回歸原始、帶有殘缺美的,異于都市中高樓大廈所給人的距離感。材料分為兩種系統(tǒng),上部規(guī)劃館部分的建筑外表皮采用的是直立鎖邊鋁板幕墻,選擇了混合色的木頭,在每個時刻的光線下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色澤和表達,希望能夠吐露出樸實無華的質感。建筑表皮特有的凹凸面,所形成的縫隙處,夜間可以透光,讓形體更加自然有機。下部博物館部分,在外側受光處種植了冬草和夏草,在內側種植了耐陰植物,是腎蕨和麥冬,腎蕨冬季常綠,而麥冬會開出紫色的花,試圖在這里融入一些浪漫的人文想象。所以整體的外表皮就是由木頭、植物色組成,融入城市地景,一年四季會形成不同的風貌。

澎湃新聞:建筑在造型上真的像一把古琴嗎?

林琮然:關于焦尾琴,留下的只有傳說,它具體長什么樣子,在每個人心中都不太一樣。在做建筑設計時,不是真的做一把“琴”,若把它放大好幾萬倍,變成一座建筑,這樣會失真,也太過具象。我們試圖回到故事的緣由:木頭被火焚燒,發(fā)出了聲響,有人聽懂了這種自然的聲音。這個告訴我們,重要的是自然的音律本身在空間里產生的回響。因此我們以“懸歌”為概念做一個“無形”的建筑,讓它像音符一樣在城市的空間里“懸蕩”。從遠處看去,誰也不知道這是什么,人們很難說它具體像什么,但誰都愿意親近它。很多人從不愿走進博物館,因為他們覺得它是有距離的,而溧陽博物館把這種“高大上”的形象軟化成柔和姿態(tài),人們看到以后會去思考原因:它為什么是這樣的?但當你駐足觀看,也許會感受到建筑和自然的奇妙聯(lián)系,會發(fā)現(xiàn)建筑是城市中凝固的音符。不同常態(tài)的感覺在難以言表的體悟下,會反映出內心對自然的真實理解。

溧陽博物館如同城市中“凝固的音符”

澎湃新聞:所以您認為博物館應該承載更多的公共空間?

林琮然:是的。多數博物館更像是“自上而下”的展示舞臺,而較少考慮市民的感受,博物館不可能每天都開放,不開放的時候往往只是處于“被看”的狀態(tài),我們想要打破這種關系。

溧陽博物館分為上部的規(guī)劃館和下部的博物館,博物館部分與地形融合在一起,變成了山景,規(guī)劃館的部分向上抬高,和天空呼應。我們特意把兩個量體拉開,創(chuàng)造出市民的活動空間,在這里建了步道,即使在博物館關閉的時段,人們仍然可以使用中空廣場,上部中空的水滴形成天井,在自然光源與土地交匯處創(chuàng)造了一個充滿光影變幻的冥想環(huán)境。此外,我們在上部的規(guī)劃館中留出登頂的樓梯,人們可以走到屋頂平臺上鳥瞰整個周圍地景。讓公共建筑盡可能地親民,也許居民不會天天入內參觀,但是可以每日在博物館上方散步,形成記憶,進而認同這片土地。

溧陽博物館效果圖

澎湃新聞:建成后的溧陽博物館和周圍環(huán)境有怎樣的聯(lián)系?相較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型博物館,溧陽博物館有怎樣的價值?

林琮然:溧陽博物館所在的地方位于城市新區(qū),在高鐵站周邊的燕湖公園一角,公園的核心部分引入了自然水域,博物館就建在湖邊,周圍全是新開發(fā)的城市綜合體和高層集合住宅,未來此地將成為高樓環(huán)抱的中央公園。我們希望博物館不要太人工化,期待在周圍生活工作的人們,將來看到這座建筑,會有產生走進公園的欲望。因此由周圍不同角度與高處下望,會發(fā)現(xiàn)建筑的形體和公園湖岸曲線融為一體。

溧陽博物館的價值在于,它可能會引發(fā)一些關于開放空間的討論,這種開創(chuàng)性的項目很難在大型博物館發(fā)生。隨著都市化進程,未來城市博物館中的“時間性”定義會被打破。比如法國的蓬皮杜藝術中心已經做到了豐富的跨時段使用,在夜間會進行一些市民美學課程或是親子活動,雖然溧陽博物館目前還無法達到這一點,但是我們通過建筑表皮轉換為公共空間,創(chuàng)造了一種博物館的24小時自由開放,直接創(chuàng)造了城市活力。

我想,在將來,也許這里不再是博物館的時候,它也是一個充滿記憶的建筑,它的型態(tài)可以和地球融合得很自然。

溧陽博物館的形體與公園湖岸曲線融為一體

澎湃新聞:您是否認為建筑本身應該具有永久性,能夠隨著時間的變化,適應不同的功能?

林琮然:公共建筑應該是有精神延續(xù)性的,雖然現(xiàn)代大多數的房子都是為了滿足眼前的功能而建,但是公共建筑應該留存下地域文化。像金字塔、萬里長城這樣的建筑,可能它當初的儀式感和功能都不復存在,但是在今天仍然有它的跨時代意義。雖然只是中國一個城市博物館的建筑,它所傳達的理念也許在未來,能夠為更多人所理解和接受。公共建筑必須創(chuàng)造當代社會的價值觀。

澎湃新聞:溧陽博物館參加了本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能否談一談博物館和威尼斯雙年展主題“自由空間”的聯(lián)系?

林琮然:今年的主題是“自由空間”,在這樣的空間里,借由人與建筑的交流,形成一個充滿機遇、民主的空間,為所有人提供免費使用的機會,讓建筑成為日常生活的舞臺。我認為溧陽博物館想要表達的東西和這個主題非常契合,就進行了申報。在今年的雙年展上,闊合展出了溧陽博物館的模型、視頻、圖片和報告書。

人們可以在博物館感受陽光、空氣、植物與水,可以隨時進入建筑,也可以隨時離開??臻g內外互為表里,構成博物館的重要性,使它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在這一點上,溧陽博物館符合威尼斯雙年展的“自由空間”主題:建筑有著慷慨精神和人文知覺。

溧陽博物館的視頻、模型等,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現(xiàn)場

澎湃新聞:2016年你們也參加了當時的威尼斯建筑雙年展,能否談一談連續(xù)參加兩屆雙年展的感受?

林琮然:2016年是我們CROX闊合第一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當時的參賽作品是友邦集成吊頂總部園區(qū)的設計。這個作品是一個155畝的工業(yè)園區(qū),位于嘉興海鹽的經濟開發(fā)區(qū)內,闊合負責主體規(guī)劃與主建筑群設計,并邀請了七位國內外知名建筑師在南面地塊設計了七幢不同的小建筑,最終這里會形成新江南的設計聚落,同時也開放給人們進行工業(yè)旅游。在我看來,工業(yè)土地的利用需要更多建筑師的關注。不單只是關注鄉(xiāng)建,其實大量的鄉(xiāng)村人口會涌入工廠打工,工業(yè)土地可能是更需要改善環(huán)境質量的地方。如果工廠設計太差,不利于工人的生活,對環(huán)境也會造成很大污染。工業(yè)園區(qū)是很多人賴以維生的地方,建筑師需要更多地思考工業(yè)土地的利用,用自己的責任感和想象力讓它們產生良性變化,所以在2016以這項目代表中國最前沿的報告參展,就是急于呼吁大家重視中國的制造業(yè)土地的設計。從兩年前的友邦工業(yè)園區(qū)到今年的溧陽博物館,希望借由這兩個作品來展出我們的愿景,建筑所有的空間都應該是延續(xù)當地的人文價值,并積極分享中國當代建筑實踐。

(文中圖片由CROX闊合提供)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