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詩人、作家龐余亮出版了新書《有的人》,書中講述了三流詩人彭三郎、白若君和陳皮的中年際遇。父親這個角色將如何完成代際的更迭,作者為夾在中間的中年一代彭三郎設(shè)置了種種困境:難以逃脫的劣跡斑斑的父親帶給他的陰影,孩子生病需要錢,情人懷孕……
龐余亮開篇寫“父親是最孤獨的人,因為他們總是先死”。他認為,在中國,每一個兒子成長所需的最殘酷的代價就是父親之死,父親過世,是一個男人走向成熟的轉(zhuǎn)折點。
“小說當中有關(guān)于父親的一個話題,朱自清的《背影》我們總是看到父親的背影,但是我們沒有把父親爬過站臺的那個胖胖的身子掰過來,直面跟他對視,看看父親的眼里有什么?父親的表情是怎樣的。我覺得看著父親的背影我們永遠長不大,永遠超越不了。這個小說有一個野心就是想把父親掰過直面父親?!饼嬘嗔琳f。
7月28日,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名為“我們?nèi)绾巫龈赣H?又該如何做兒子?”的分享會,《有的人》作者龐余亮、作家畢飛宇、《小說選刊》副主編王干、作家出版社社長吳義勤、《文藝報》文學評論部主任劉颋、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大先就《有的人》進行了對談。
分享會現(xiàn)場
在小說中用詩歌“結(jié)繩記事”
畢飛宇也談到自己的寫作中一直有一個愿望,就是寫寫知識分子和詩人。“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我始終對寫作這兩個群體抱有很強的恐懼心理,我不知道一寫下去之后什么時候頭才能冒上來。王干老師講在第五代電影導演里面父親是缺失,我們回視新時期的中國文學就會發(fā)現(xiàn),詩人這個形象在當代文學里也是缺失的?!?/p>
畢飛宇
畢飛宇認為龐余亮的《有的人》功莫大焉的是在當代文學史中補上一個彭三郎這樣的形象,他認為《有的人》看似是討論父與子的關(guān)系,而在他看來,這個作品更多在討論詩人和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這才是小說最要緊的地方,現(xiàn)實的生活如何讓一個成長為有詩心的人并努力去完成他的詩,然后現(xiàn)實出現(xiàn)了種種困境,他試圖去抗爭并頭破血流,到最后他選擇了向生活妥協(xié)?!碑咃w宇說。
畢飛宇談到自己年輕時也曾像龐余亮一樣希望成為詩人,但是因為自己太早知道詩的難,所以果斷放棄了詩歌,心甘情愿做了一個小說家,“做了小說家之后我的氣順了,我的力量也順了,可我始終想在小說中梳理一下自己當年企圖成為一個詩人卻又離開了詩,然后在保留一顆詩心的同時如何去寫小說,如何去閱讀詩的過程,這個愿望龐余亮替我完成了。”
龐余亮在敘事匯總穿插很多詩段,第一章彭三郎得知兒子住院看病需要“小幾十萬”時,突然在敘述中插入一段詩:
十一月我交出硬如頑石的骨頭
十二月我交出我亂如麻繩的血管
我還要在寂寞的一月交出我更為寂寞的皮膚
在啞巴的二月交出我的書本中的頭顱
在寫了一章彭三郎對于青春的回看后有一段詩:
那些灰白的烏鴉在我的身體里面飛來飛去
還拉下不少灰白的屎,一行行,像詩。
但以后不寫詩了,除了生活,除了烏鴉
即使是烏鴉似的主題在大吵大鬧
可誰也聽不見,我們是啞奴,被關(guān)在冬天的瓦盆里
傾聽著這寂寞的卑賤的初春
劉颋認為,在龐余亮的這一部關(guān)注生活和精神走向的作品當中,詩歌是他用來結(jié)繩記事的一大法寶,詩段和詩句的出現(xiàn)都是他抵抗生活的平庸,抵抗向生活投降,抵抗墜落的一種力量支撐,他用詩歌在生活中打個結(jié),留存住他的思想。詩歌在這個文本里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進結(jié)構(gòu)和敘事的作用,此外也完整了小說結(jié)構(gòu)的功能。
現(xiàn)實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的雜糅
《有的人》每一章節(jié)的名稱都是比較虛的,如“有的人還在地球上”“有的人想發(fā)財”“有的人喜歡錢”“有的人是孝子”,單看這樣的章節(jié)名稱讓人不知所云,而實際上這二十萬字是前后邏輯貫通的一個故事,只是某一章節(jié)的情景關(guān)涉某個主題。比如“有的人是孝子”中寫的則是彭三郎回憶給父親彭永強守孝時的事。
王干談到,現(xiàn)在很多年輕作家的寫作太強調(diào)現(xiàn)實主義,但是很多作家寫的太“實”,“其實現(xiàn)實主義小說一定要騰空,就是一定要有小說之外的意義和信息?!蓖醺烧f,“比如騰空的小標題,里面有諸多的時代的元素,我們有關(guān)于生命的焦慮,關(guān)于疾病、死亡、財產(chǎn)的焦慮等等都貫穿其中,這部小說它是一個語意豐富,指向天空的小說。”
畢飛宇也談到,中國長篇小說常有一個特點是小說到了三分之二的時候容易出問題,“氣息撐不住,尾巴永遠像一個小綿羊一樣,短短的肥嘟嘟地耷拉在屁股后頭,我稱為長篇小說三分之二綜合癥。但是《有的人》中后半部分寫得更好,這是我格外喜歡這個小說的重要原因。龐余亮小說在后面表述方法發(fā)生了改變,前面寫彭三郎用的是第一人稱他或者彭三郎,但到了后半部分敘述的人稱突然就亂了,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甚至代號小P交替出現(xiàn),這種轉(zhuǎn)換跟它敘事的策略是有很大關(guān)系的。與此同時在前半部分嚴格按照時間線性往前推,后面的部分時間和空間的切割相對來講更加自由,另外一點從語言的風格上來講,前面的部分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寫實主義的風格,后面的那個帶了很多現(xiàn)代主義小說的特點。這個小說里面呈現(xiàn)不同小說的風貌又使得這個小說看上去就更加完整?!?/p>
《有的人》
消化掉你的親生父親與精神父親
王干從最近上映的電影《邪不壓正》談起,他談到電影中李天然面臨的一個困惑是誰是他的父親,他有洋爸爸、有中國爸爸、有師傅,但是電影里面始終沒有出現(xiàn)他真正的父親在哪里?!瓣P(guān)于父親思考,從第五代導演到姜文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中父親常常是缺席的,比如《黃土地》《紅高粱》。”
劉大先談到《有的人》在小說意義上構(gòu)成了一個寓言,彭三郎的父親彭永強其實是非常無能的,是個色鬼也是一個酒鬼,沒用的父親,這是感受中一個衰敗無能的父親形象。然后在彭三郎1985年上大學的過程中,他找到了新的父親,是一個文化上的父親和精神上的父親,這個父親可能是海子、是詩歌。《有的人》中陳皮則代表自我的成長,他找到了一個新的父親,當然這個父親在90年代市場經(jīng)濟到來之后,這又引發(fā)出一個父親詩人已死,市場經(jīng)濟到來的一個命題,即精神上的父親面臨死亡,是這個時候他怎么樣才能獲得自己的成長,這一個人在時代當中如何成長的問題。
講座的最后龐余亮回到“我們?nèi)绾巫龈赣H,我們又該如何做兒子”這個話題,他談到,在寫這個書的十年過程中,他去過無數(shù)次敬老院,主要是民辦的敬老院,“你到了民辦敬老院之后你就知道一個晚年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父親,我們的未來是一個什么樣的未來,以及我要如何做兒子。這兩個話題是同一個話題,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如何做一個好父親,在過程當中要不停地把父親消化掉,消化你的親生父親,消化你的精神父親,消化完了之后你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兒子,否則你不能成為兒子,你只能復制,復制父親的悲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