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人物

任曉雯:寫到宋沒用快死的時候,我哭了半個小時

無論是給媒體寫的《浮生》專欄,還是小說作品,任曉雯的語言給人冷峻、克制的感覺。

2017-09-25

華文好書

笛卡爾與帕斯卡爾:用數學刺痛人類的脆弱

某種意義上講,笛卡爾和帕斯卡爾的生活處于兩個極端。一個從小特立獨行,另一個自幼得到家庭成員的溺愛;一個周游列國,另一個似乎從未離開過法國。

2017-09-22

經濟觀察報書評

羅恩溫克勒:寫詩像一場化學過程

和柏拉圖用精確語言描繪理想國不同的是,羅恩的無限次接近卻暗示了這個世界或許根本不存在。

2017-09-22

文學報

專訪于丹:不設防的人有時能遇到最好的驚喜

“我只是一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者、傳播者,不敢說是研究者?!?/p>

2017-09-22

中青在線

文學守望者梁鴻鷹:文學,向著無盡的可能。

如一位作家所說,寫作改變人,會將一個剛強的人變得眼淚汪汪,會將一個果斷的人變得猶豫不決,會將一個勇敢的人變得膽小怕事,最后就是將一個活生生的人變成了一個作家。這便是作家…

2017-09-21

光明日報

專訪蘇童:我的作品是“改”出來的 不關心IP熱

“大家都在說的IP熱,大概只是影視生產新的商業(yè)模式,我只是個作家,IP再熱跟我也沒關系,我只想安心寫作”。

2017-09-20

中國新聞網

文學守望者梁鴻鷹:文學,向著無盡的可能。

如一位作家所說,寫作改變人,會將一個剛強的人變得眼淚汪汪,會將一個果斷的人變得猶豫不決,會將一個勇敢的人變得膽小怕事,最后就是將一個活生生的人變成了一個作家。這便是作家…

2017-09-20

光明日報

冰心:才情之外有學問

冰心認為,在中國三千余年的文學史上,“最能發(fā)泄民眾的精神,描寫社會的狀況的,卻是沒有一時代的文學,能與元曲抗衡”。

2017-09-20

光明日報

何平訪談袁凌:記憶、歷史如何參與我們今天的生活

從根本上說,我覺得非虛構是一種精神,應該貫串到所有文學寫作類型中去,到了這一步,也就沒有必要一定用“非虛構”標簽了。

2017-09-20

花城雜志

金宇澄:我要從西走到東,我要從南走到北

旅行的目的,我們結伙所謂跋涉,地圖,給養(yǎng),征服,情趣,氣概。

2017-09-20

當代雜志

學者王德威談劉慈欣:人類文明的最后生機在于文學

當有朝一日,文明完全滅絕,人類不復存在,我們仍足以為傲的大概就是:劉慈欣強調的“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人具有獨特的想象力,這個想象力的結晶可以呈現在文學層面上。

2017-09-20

中國作家網

讀波拉尼奧:是什么讓我們如此熱衷詩人的貧窮與失敗

詩歌反市場始于現代派。波德萊爾公然宣稱“不被理解是某種榮譽”,象征主義詩人們也紛紛選用“蓄意與公眾情趣為敵的寫法”。

2017-09-19

燭下檢書

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無藥可救的吶喊與低語

伯格曼的電影一直在不斷地追問命運背后的那些難以擺脫而又令人沮喪的絕望,在拍攝現場,這具化為幾個女人受到伯格曼傷害后的悲傷。

2017-09-19

新京報書評周刊

雙雪濤:度過一生并非漫步穿過田野

詩人中可能有天才,而說到小說家,我覺得像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這樣的人,每個人的生活其實都很坎坷,然后又因為各種機緣成為了小說家,所以小說家都是幸運兒。

2017-09-18

文化有腔調

一個好作家總是相對“狹窄”的,不要貪多貪全

一個好作家,總是相對狹窄,甚至反復重復地寫一樣的題材、一樣的故事。一個人只能對特定的事物發(fā)言,要考慮寫作的有效性,不要貪多貪全。現在早已不是大百科全書時代。

2017-09-18

上海文學

熱門文章排行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