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文化老人章汝奭辭世一周年的日子。2017年9月7日上午9點多,以其深厚的文化學養(yǎng)與蠅頭小楷享有盛名的章汝奭先生在上海因病辭世,享年91歲。他生前曾自書挽聯(lián)“任老子婆娑風月,看兒曹整頓乾坤”,橫披為“無愧我心”。
章汝奭先生生前也是“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的學術顧問,“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刊發(fā)知名配音演員、導演喬榛先生紀念追憶章先生的文章。 喬榛認為,當下文化界在商言商、蠅營狗茍的很多,然而真正的文人風骨,像章汝奭先生這樣,長時菩薩低眉,亦有金剛怒目,有品亦有格,是值得當世人思考和借鑒的。
直到章汝奭老逝世兩個月之后,我才從朋友那里聽說了這個消息。章老的去世,猶如他生前一貫的斯文與質樸,不帶絲毫張揚,輕盈得如同秋葉飄落溪流,終于匯入大海。
章老的離去,誠是文化界的巨大損失,而于我,則是情同莫逆的摯友之殤。
君子之交淡如水。我與章老相識,不足十年,卻也些許見證了彼此人生中的點橫撇捺。上海茅臺路章老那間樸素淡雅的書齋里,我們兩家人曾傾談甚歡;五年前的一通電話中,章老也曾真誠吐露愛妻去世的黯然神傷。直至今日,在我的居所最醒目的位置,仍掛著章老為我恭寫的一部《金剛經(jīng)》。
章汝奭先生(1927-2017)
與君初識
多年來,我已經(jīng)記不清有多少次住進病房,與病魔斗爭,于我而言,是曠日持久的磨礪。而與章老的相遇,正是在這間小小的病房里。
2009年春,我因心肌梗塞,住進了上海市第六人民醫(yī)院。隔壁相近的病友們,常常三兩聚首聊聊天。其時章老已過耄耋,話雖不多,然字字珠璣。比他年齡尚小十來歲的我,覺察此人氣度非凡,學識更是淵博。在談話間隙,我便時常拿出筆記本,記錄下只言片語,作為個人日常學習手記。章老注意到了我的學習習慣,甚是高興,覺此人用心,乃好學之人,于是愈發(fā)偏愛與我多說兩句,此一番小事,便促生出之后的長久情誼。
此時我策劃、主演的大型詩歌朗誦會《紅色箴言》在國家大劇院的重要演出,正值如火如茶地準備期間,我雖然身在病床上,也會經(jīng)常參與重要會議,一開就是一下午,急得護士小姐在門外跳腳,我卻不以為然。作為主創(chuàng)人員,深知這場演出的重要性,不能因為個人身體原因拖延了整體的工作進度。同為病友的章老看在眼里,甚是感慨,談及要為我寫一部《金剛經(jīng)》,恭請菩薩保佑身體康健。
作者喬榛在演出中
《紅色箴言》終于不負眾望,大獲成功。我雖然大病初愈,仍然為自己能夠堅持參與演出主創(chuàng)工作并順利完成而感到欣喜。誰知病魔難纏,初愈不到兩月,我又因為腦梗再次住進醫(yī)院。
從重癥監(jiān)護病房里出來的第二天,傾盆大雨。章老與夫人冒雨前來,雖然是春天,兩人卻因為雨中趕路而額頭上都是細碎汗珠。來不及擦拭滿身雨水,便從細致包裹中小心翼翼取出一幅《金剛經(jīng)》,瓷青紙地,赤金書寫,近六千字細密規(guī)整的蠅頭小楷,行列勻敬,一筆不茍,每一筆都是正心誠意。
因為聽聞我再次突發(fā)重癥,章老連夜寫就,一大早送到病榻前,邊展示邊祝福說,菩薩必然保佑,你的身體一定會很快好起來……
此一番,我早已是熱淚盈眶,心中暗暗感恩,生命中得遇如此真誠善良的人,與君相識,真乃人生之幸事。
章汝奭先生書法作品 石建邦 圖
忘年之交
此后數(shù)年間,便常常造訪章老那間小而樸素的書齋。妻子與章老夫人情同姐妹,犬子又酷愛書法,所以經(jīng)常是一家三口同去。每每出發(fā)之前,先去超市采購一番,把章家的冰箱填滿,才算是安心。章老夫婦年事已高,我們也只是作為后輩,聊表情意,免去二老少許奔波勞頓。
提到書法,章老最是健談,一聊就是一個下午,毫不見疲憊之色。所謂性情中人非他莫屬,言及所愛便眉飛色舞;提到大量美術史的公案,熟極而流;且自視甚高,不屑與宵小共住,反出書協(xié)不在話下!這樣的至情至性,確是世所罕見。
章汝奭先生的書房一角
犬子喬暘從事文化出版及藝術投資工作,偶然的機會,獲得復制清初山水大家吳歷所繪《秋山亭子圖》的機會,此畫原由章汝奭先生的父親——清末鑒藏名家章保世先生寶藏,也曾經(jīng)過章汝奭先生之手。
當我們將彩色珂羅版高精復制之《秋山亭子圖》贈與章老時,他長久撫摸著畫面,眼含熱淚。身為名門之后,章老恪守著文人風度,滿腹的文化底蘊,心中的寂寞,卻在此時緩緩流露。
章汝奭先生書法
斯文依舊
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章老也有很多知音,祝君波、石建邦兩先生一直不遺余力地為推廣章老的藝術成就而出謀劃策,多次為其舉辦展覽。2017年初夏,章老在“宋明客廳”舉辦個人作品展,不想?yún)s成為其平生最后一展。展期未盡,章老已病逝了。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崩先说墓嗜?是我們的巨大損失。
章汝奭先生品評晚輩畫作
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任重道遠。在當今社會,泛娛樂化風氣盛行,很多重要事件被淡然消解了。此時,章汝奭先生的過世,對我們的意義尤其重大。文化界在商言商、蠅營狗茍的很多,然而真正的文人風骨,像章汝奭先生這樣,長時菩薩低眉,亦有金剛怒目,有品亦有格,是值得當世人思考和借鑒的。也希望未來的中國會有更多深具傳統(tǒng)風骨的文化人、藝術家,傳揚真正的藝術理念和道德文章,以資后生晚輩揣摩研習,也為大道之所在,創(chuàng)造更多更珍貴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