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柯馬?。汗糯袊芯款I域的新變化

第六屆世界漢學大會于2018年11月2日-4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會議期間,張婧軒采訪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的柯馬丁教授。采訪中,柯馬丁教授分享了他對于本屆大會和學術研究的一些看法,介紹了古代文

第六屆世界漢學大會于2018年11月2日-4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會議期間,張婧軒采訪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的柯馬丁教授。采訪中,柯馬丁教授分享了他對于本屆大會和學術研究的一些看法,介紹了古代文本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的相關情況,并表達了對中國青年學者、學生的肯定和殷切期待。


柯馬?。∕artin Kern)教授,德國科隆大學漢學博士,曾任教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現(xiàn)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亞洲研究講座教授,國際漢學學術刊物《通報》(T'oung Pao)主編。研究領域涵蓋先秦兩漢文學、文獻學、歷史、思想史、藝術史和宗教史,致力于早期文本的形成、接受、經(jīng)典化研究,同時對中國古代及中世紀詩歌的理論、美學、闡釋實踐等有濃厚興趣。主要著作:《早期中國的文本和儀式》(Tex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和《劍橋中國文學史》之開章《先秦西漢文學》等。

用比較的方法研究古代中國

這是您第二次參加世界漢學大會,這次參加與上次參加的感受有何不同?

柯馬丁:上一次我與科羅拉多大學的柯睿(Paul W. Kroll)教授一起回顧了《通報》(T'oung Pao)的發(fā)展歷程。這一次,我將發(fā)表主題演講。上次的小組討論十分精彩,期待這次會有更多的聽眾。

您如何理解今年會議主題中的“包容”與“多元”?

柯馬丁:“包容”和“多元”是直接取自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政治、學術話語中的術語,是特定社會所特有的。在美國,它們尤其關涉種族和收入不平等的問題。但老實說,我并不確定它們在當前中國社會或是特定學科中的含義。比如,對于(海外)漢學來說,“包容”和“多元”意味著什么?是指中國大陸以外,我們所研究的遍布世界的華人社群?還是指在研究中運用多種跨學科、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又或者是指不同國家的不同漢學傳統(tǒng)?讓我們拭目以待。

您的演講主題為“Understanding Ancient China in the Ancient World”,如何解讀?包括哪些維度?

柯馬丁:我選擇這個主題是為了回應會議主題中提到的“多元”和“包容”。首先,我主張用比較的方法研究古代中國,這樣的方法是多元化、包容性的,它使我們擺脫狹隘的漢學話語,也擺脫了任何具體的中國話語。其次,我認為,在研究古代問題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觀察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個世界與我們今天的世界有何不同,這也是“多樣性”的一種體現(xiàn)。在主題演講中,我強調(diào)了不同古代社會之間的跨文化比較,這是防止我們基于當代目的而錯誤界定“中國古代”的最好方法。

您在文中提出,“比較意味著陌生化那些太過熟悉的東西”“進行比較的雙方之間需要有距離”。那么,“陌生化”的作用是什么?本國學者在研究中應該如何創(chuàng)造距離?

柯馬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如果僅僅研究自己的文化,我們就會把這種文化中的一切都看作是自然的,并簡單地認為,我們的古代文化可以用我們自身的現(xiàn)代視角來解讀,因為它是“我們自己的文化”。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我們稱之為“本質(zhì)主義”。如同適用于任何其他文明那樣,它也適用于中國。比較研究最重要的一點是,它使我們沖破自身的文化藩籬,并在我們與自身的知識領域間建立距離,這就是我所說的“陌生化那些太過熟悉的東西”。我們突然意識到,許多我們認為“自然”的東西(僅僅因為它是我們自己的東西)其實既不自然也非必然,它們是特定的文化選擇。要理解這一點,唯一的方法就是研究其他文化,并了解它們是如何做出不同選擇的。正如馬克斯·繆勒所說,“只知其一,一無所知。”或像歌德說的那樣,“不懂外語的人對自己的語言也一無所知?!蔽蚁M覀兌寄苷J真對待這個問題。當我說中文時,我講的是英語、拉丁語和法語之外的第四外語(我的第五外語是日語,現(xiàn)在正在學習意大利語)。我認為這是極為重要的。在人文學科中,通曉多種語言、文化的學者總是要比那些對其他文化一無所知的人更有學問。我經(jīng)常聽到三、四十歲的學者說,他們年紀太大了,連一門外語都學不好。恕我直言,這只是偷懶的借口。

“新學語”與新技術

近年來,古代中國研究領域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新學語”。在您看來,漢學研究中引入別國的學術話語是必要的嗎?

柯馬丁:重要的是我們大家都擁有共同的概念和理論文獻體系。這種概念性思維的本質(zhì)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文明,因此對于任何比較研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為什么說它重要?因為所有其他人文學科領域的同事都熟悉這套概念和理論話語。如果我們想同他們進行對話,就必須掌握這些學術話語。聲稱這些話語不適用于中國歷史和文學研究將是一個可怕的錯誤:我們會使自己變得孤立且邊緣化,我們的研究將局限于傳統(tǒng)的觀念,甚至對其他東西一無所知!只使用中國傳統(tǒng)術語的中國研究無法跨越學科和國別的界線,在中國以外意義甚微。當然,任何其他文明的研究也是如此。當我們學習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或意大利文學時,我們會使用一些在其他學術文化中發(fā)展起來的理論概念。要求在學習德國文學時只能使用德國思維是很不明智的,在歐洲沒有人會這么做。

近幾年“古籍上網(wǎng)”成為新的趨勢,從前難得一見的珍貴古籍如今可以在線觀覽。與此同時,也出現(xiàn)了許多以現(xiàn)代科技手段關注寫本物質(zhì)性的研究。在您看來,古籍數(shù)字化與高科技的引入為當今漢學研究帶來了哪些新變化?

柯馬丁:現(xiàn)代電子技術已經(jīng)開啟了研究古代文本的全新方式。我們可以在幾秒鐘內(nèi)對成千上萬的文本進行“大數(shù)據(jù)”搜索,并在更深層次上探索古代文本之間大規(guī)模的互文性。目前,我們所有的檢索方法都基于漢字,下一步則是根據(jù)詞語的發(fā)音設計檢索,這樣我們就可以識別出大量此前沒有認識到的文本相似性。這也是我和我的兩個博士生正在做的工作。同時,自然科學中的新方法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分析出土文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zhì),例如分析竹簡中的墨。目前,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破壞竹簡和墨跡。但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應該可以進行非侵入式、非破壞性的復雜分析。

在不同文明的對話中研究中國

古代文本文化國際研究中心設置在中國人民大學,是否意味著將研究重心放在“古代中國文本文化”上?設立這個研究中心的初衷是什么?

柯馬丁:并非如此。在英語里,標題中的“文化”是復數(shù)形式。我們所做的一切研究都會涉及到中國,卻又不限于中國,不以任何方式受中國概念的限定或約束。在中國研究方面,我們既有中國本土的學者也有來自海外的漢學家。我們研究中心的宗旨是在與其他文明的對話中研究中國。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所有的活動都會邀請來自其他領域的學者,如古典學、圣經(jīng)研究、近東研究、埃及學、印度學等等??傊?,我們的工作坊和會議都圍繞著研究所有這些文明展開,并力圖在中國學者和海外學者間建立起交流、對話的新渠道——不僅僅是漢學家,也包括其他研究古代和中古文明的學者。例如,許多古代文化中都有寫本,因此,我們可以就“寫本研究”進行比較對話。我非常感謝中國人民大學給我們提供了這么好的機會,使得來自諸多不同領域和學科的最優(yōu)秀的學者共聚北京。此外,所有這些不同領域和學科的外國同事都因我們的會議而備受啟發(fā)。

自成立以來,古代文本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已成功舉辦多次活動,您如何評價這些活動的效果和影響?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嗎?

柯馬丁:毫無疑問,我們的國際會議促進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研究領域最頂尖的高級學者間的交流。但最重要、最精彩的活動還是我們?yōu)椴┦可颓嗄陮W者舉辦的每年兩次的工作坊。我們驚訝于學生和學者們可以在為期一周的教學中學到如此多的東西:他們學會了如何發(fā)掘新的研究問題,并迅速地拓寬了自身的知識視野。此外,還會有來自三、四個不同領域的指導老師全程參與,帶領大家進行跨越不同古代文明的活躍討論。工作坊期間,不僅學生們可以學到大量新知識,指導老師們也會因長達一周的對話而受益良多??偟膩碚f,這些工作坊是我整個學術生涯中最有意義的經(jīng)歷之一,我的很多同事也有同感。迄今為止,我們已成功舉辦了關于古代經(jīng)典與闡釋、寫本研究和古代史學的工作坊。明年1月,我們的主題將會是埃及和中國的寫本。如果每年兩次的工作坊繼續(xù)舉辦下去,將會逐漸改變我們研究古代中國的方式,也將改變我們研究其他古代文明的方式。這是一次真正的交流,對所有參與者來說,其好處是雙向的。

古代文本文化國際研究中心近期還會舉辦哪些重大活動?能否請您展望一下研究中心今后的發(fā)展?

柯馬丁:除了每年4月的學術會議外,我們將繼續(xù)在1月和6月舉辦工作坊。此外,一年中會有多個國際學者研討會和公開演講。比如,明年1月,在我們的埃及和中國寫本工作坊舉辦之前,劍橋大學的高奕睿(Imre Galambos)教授將出席我們?yōu)槠谝恢艿难杏憰?。他是敦煌寫本研究方面的頂尖專家,會為我們授課四天。

“我觀察到許多極好的變化”

您之前接受采訪時曾指出不少中國學者不重視外國的研究。近幾年您常到中國高校進行交流,接觸到不少年輕學者,包括本次與會的也有很多青年學者,您對此有什么新的觀察?您之前批評的現(xiàn)象是否有所改觀?

柯馬丁:我確實觀察到許多極好的變化。然而,這會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北京、上海最好的大學中,越來越多的博士生和青年學者開始重視國外學術,他們中的一些還關注到對其他文明的研究。我的朋友,中國人民大學的徐建委副教授、北京大學的程蘇東副教授和上海師范大學的郭西安副教授就是很好的例子。然而,在北京和上海之外,這樣的意識似乎還不夠強。我認為這與資源的缺乏有關:目前在中國,只有最好的高校才會定期購買國外學術書籍、訂閱國外學術期刊。好在,為了方便起見,包括我在內(nèi)的許多國外學者都在網(wǎng)站上發(fā)布了PDF格式的論文,所有的中國學生都可以免費獲得,我衷心希望這會有所幫助。另一方面,年輕的學者和學生確實沒有理由不學習外語,他們必須具備閱讀國外學術原著的能力,而不能僅僅依賴中文翻譯,因為大多數(shù)翻譯都錯誤頗多。

中國學生到國外學習漢學已然成為新的趨勢,您如何評價這種現(xiàn)象?如果想要出國學習漢學,應提前做哪些準備?

柯馬丁:我很欣慰地看到有如此多的中國留學生出國學習漢學。然而,這對他們而言并不容易。他們必須具備極高的英語水平,并且熟知海外漢學的主要著作和研究主題。不了解海外漢學研究的學生很難被國外的博士項目錄取。此外,海外漢學經(jīng)常提出不同類型的研究問題,且具有獨特的理論話語、方法和途徑,因此,中國學生要想在國外取得成功,就必須熟練掌握這套話語、方法和途徑。此外,除了英語,學生們還需學習其他的外語。在普林斯頓,我們要求學生至少掌握法語或德語(最好兼而有之),以及日語。我要說的是,我們在普林斯頓錄取的中國學生都是非常優(yōu)秀、聰明且準備充分的。我對他們非常滿意,他們也都非常努力。


第六屆世界漢學大會海報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