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論語》對生活的啟示

愛憎分明

傅佩榮《論語》心得 作者:傅佩榮


  《愛的故事》是多年以前頗受歡迎的電影,其中令人感觸最深的,是一句名言:“愛是永遠不必說抱歉的?!狈g成這樣的語句,自然容易引起誤解。高明的譯者乃揮動彩筆,將它改寫為:“情至深處無怨尤。”點石成金,莫過于此。但是,相對于“情”這個字,大家熟知的是:“情至多時情轉薄?!?/p>

  合而觀之,什么是情,什么是愛?孔子對此有無高見?由《論語》看來,答案并不明顯。勉強為之,則“子張問崇德辨惑”一章,可以提供線索?!笆裁词敲曰?”孔子的回答是:

  愛是真正使人復蘇的動力?!璧聬壑渖瑦褐渌?。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保ā额仠Y》)

  “愛”是極其強烈的情感,一旦表現(xiàn)出來,則無私忘我、犧牲奉獻,毫不在意,甚至甘之如飴。能夠為自己所愛的人做任何事,都是無上的快樂。

  然而,這樣的愛,往往有一個前提,就是對方的回應。如果對方不理不睬,或者辜負了我,那么,“愛”極易變質(zhì)為“恨”:我若得不到,別人也休想得到。原來,以前所謂的愛,一點也不崇高、神圣,而是隱藏著自私自利的居心。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惡之欲其死”,由愛生恨,最后希望對方干脆消失算了。

  沒有人不喜歡“愛與被愛”,但是很少人想過“愛惡之間”的微妙關系。為了不讓愛轉化為惡,必須分辨兩種“愛”: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二是不以自我為中心的。前者出自占有欲,后者則以對方的幸福為焦點。困難在于:這兩種愛往往混淆難辨。人生困惑于此生焉。

  孔子的話,說得很含蓄。他用“既欲其生,又欲其死”這八個字,婉轉道出了人類情感的盲點。如果情感不能升華,陷入自我中心的困局,結果必是念念執(zhí)著,在任何一次“愛”的經(jīng)驗中,夾雜著苦澀的“恨”。愛起來,希望他長命百歲、心想事成;恨起來,又希望他身敗名裂、一死了之。解脫之道何在?

  孔子自謂“四十而不惑”,所“不惑”者,應該包含本文所述的“愛惡關系”。如果借由讀書明理,中和自己的情懷,培養(yǎng)“不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操,或許可以在愛與惡的態(tài)度上,表現(xiàn)坦蕩蕩的君子風范。儒家少談男女之間的愛情,或許因為早就發(fā)現(xiàn)這種愛情過于強烈而偏激,容易走上極端,陷入困惑。對于溫和而正常的情感,則無疑是肯定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