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

有限的軍事行動(二)

國共對話秘錄:1949-1979 作者:劉丕林 著


  1955年1月9日,人民解放軍一江山島發(fā)動總攻??哲娨亮羯?8轟炸機與米格15戰(zhàn)斗機輪番轟炸上、下大陳島。當夜發(fā)生海戰(zhàn),人民解放軍海軍艦擊沉國民黨“臨江號”軍艦,擊傷“瀛江號”軍艦,國民黨艦隊被迫退出南麝島外圍。

  18日拂曉,人民解放軍由2艘驅逐艦,4艘巡邏艦和20余艘魚雷快艇編成的混合艦隊,封鎖了一江山島經海上對大陳島的聯絡,并以密集火網將敵援艦隊阻隔。同時,空軍第一批殲擊機起飛,掩護集中于頭門山、高島等地的登陸部隊完成起航準備。8時許,空軍出動第二批飛機,計有圖——2型轟炸機4個大隊,依爾——10型強擊機3個大隊,75架米格15,18架伊留申28等各型飛機組成百架混合機隊,輪番轟炸一江山島的碉堡、工事、火力點及各種設施;遠程大炮也進行猛烈的隔海轟擊,頓時,一江山島火光沖天,硝煙彌漫。
 
  下午2時,在飛機和大炮火力掩護下,人民解放軍1個團的陸戰(zhàn)隊、特種部隊和陸軍5000余人,乘百余艘機網船和登陸艇強行登陸,激戰(zhàn)53小時,擊傷、擊斃國民黨官兵1080余名,解放一江山島。

  此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以來的第一次陸、海、空軍聯合作戰(zhàn)。此役顯示的威力,并不是說在一江山島上消滅了國民黨多少軍隊,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已具有現代立體作戰(zhàn)的軍事實力。解放一江山島只不過是一次立體實戰(zhàn)檢驗而矣!擔任進攻一江山島的前線總指揮是當時華東軍區(qū)參謀長張愛萍將軍。

  此役震驚華盛,美國在聯合國提出?;稹?br />
  美籍華人作家江南發(fā)表評論說:“一江山島是個彈丸之地,中共必爭,且無畏于艾森豪威爾政府所標榜的‘戰(zhàn)爭邊緣’政策,發(fā)動三軍,強行奪取,其中頗多奧秘。”他又寫道:“毛澤東緊接著共同防御條約簽訂之后而用兵,一方面考驗美國的真實意向,一方面給蔣猛摑一掌,以為條約是萬靈符!”

  1月24日,周恩來就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一江山島,美國提出?;鹨皇掳l(fā)表聲明,指出“美國政府提出?;鹗歉缮嬷袊鴥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絕不同蔣介石集團?;?。中國人民解放沿海島嶼并未造成國際緊張局勢,只是由于美國侵占臺灣,庇護蔣介石集團,顛覆中華人民共和國才造成了國際局勢的緊張。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美國的武裝力量必須從這一地區(qū)撤走!”

  華盛頓見北京的態(tài)度如此強硬,認為中國政府馬上就要以武力解放臺灣。在周恩來的聲明之后,華盛頓立即作出反應,艾森豪威爾要求美國國會授權在臺灣地區(qū)動用美國軍隊。 1月26日、28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先后通過《臺灣決議案》授權美國總統(tǒng)在臺灣及臺灣海峽動用美國武裝力量。隨即美空軍第18戰(zhàn)斗機聯隊從菲律賓調往臺灣。29日艾森豪威爾發(fā)表講話:稱美國全力協助臺灣抵抗共產黨的侵略。

  與此同時,美國于1月26日策動新西蘭等國在聯合國提案,要求安理會審議中國政府和臺灣當局“在中國大陸沿岸某些島嶼的敵對行動”美國妄圖對北京武力威脅的同時,通過聯合國,以世界裁決的形式,實施“兩個中國”的預謀,使臺灣與大陸永久隔絕。

  這正如毛澤東所料。其實早在1月19日,即在解放一江山島的第二天,艾森豪威爾在白宮記者招待會上承認“兩上中國是美國經常研究的可能性之一,這就是把福摩薩和紅色中國看作是分開來的獨立國家,互相保證安全。”

  聯合國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席聯合國會議。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席聯合國大會,那么會議上同時出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臺灣當局的代表,這無疑會使人民產生北京默認“兩個中國”的錯覺。為挫敗國際反華勢力在聯合國搞“兩個中國”的陰謀,2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致電聯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指出新西蘭政府的提案是干涉中國的內政,掩蓋美國對中國的侵略行為。由于臺灣蔣介石集團竊取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不能接受聯合國的邀請出席聯合國會議,在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參加的情況下,任何有關中國問題的決議都是無效的。

  針對新西蘭的提案,蔣介石雖然反共,但在民族大義上可不含糊,他不懼西方各國的壓力,同日在臺北發(fā)表講話,明確指出:“大陸,臺灣都是中國領土。我要正告全世界人士,中國人民和政府決不容許任何人割裂我中華民國的領土。曲解臺灣的地位是別有用心的,‘兩個中國’的說法,真是荒謬絕倫。在四千余年的中國歷史上,雖間有賣國賊勾結敵寇叛亂之事,但中華民族不久終歸統(tǒng)一。”這是蔣介石第一次對“兩個中國”問題表態(tài)。第二天蔣介石再次對中外記者發(fā)表談話,再次抨擊聯合國的?;鸾ㄗh和“兩個中國”的主張,重申“臺灣和大陸本是一體,骨肉相關,休戚與共,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

  毛澤東在北京聞之,連聲贊道:“蔣介石此話,說得很好,很好!”

  國共兩黨在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原則問題上雖表述方式不同,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許從這時起毛澤東的心里萌動起與他的老對手蔣介石第二次握手的念頭。毛澤東與蔣介石第一次握手是抗日戰(zhàn)爭剛剛結束的1945年9月底蔣介石的邀請在張治中的陪同下去重慶和平談判。國共雙方簽訂了《國內和平協議》,但不久蔣介石把它撕毀了挑起了內戰(zhàn),結果是誕生了新中國,蔣介石被趕到幾個海島上去了。

  由于中國的嚴正立場,加之臺灣當局強烈反對,迫使聯合國安理會拒絕了新西蘭提案。

  雖然蔣介石在臺灣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但面臨的臺海局勢卻十分嚴峻。此時一江山島解放后,大陳島全部暴露在人民解放軍的海岸炮火轟擊之下。大陳島國民黨守軍只有兩條路,一是跑,二是亡。死守就是亡,稍有與人民解放軍作戰(zhàn)經驗的國民黨將領都明白這一點,蔣介石更有切膚之痛。為避免大陳島全軍覆滅,只有撤軍,但下令撤退蔣介石又有難處:這對剛有所穩(wěn)定的臺灣軍心打擊太大了。蔣介石指望美國有所軍事行動,但美國的態(tài)度是:臺美之間的簽訂的“共同防御條約”規(guī)定的雙方防御的地區(qū)只有臺灣和澎湖烈島、金門、馬祖,大陳均不在美國第7艦隊保護之下,也就是說美國要蔣介石放棄大陸沿海島嶼。美國比蔣介石明智和實際,在華盛頓看來,蔣介石靠反共決心和自己給自己壯膽的宣傳口號來防守大陳島是不現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卻有實力以陸??諈f同作戰(zhàn)收復這些地區(qū),直到兵指臺灣。美國駐臺軍事顧問團按華盛頓的密令力勸蔣介石放棄大陳。由于得不到美國的支持,蔣介石不得不急派蔣經國趕赴大陳島執(zhí)行撤退大陳守軍及島上全部居民的“金剛計劃”。艾森豪威爾見蔣介石就范于華盛頓,于2月5日下令第7艦隊進入臺灣海峽和其他美國部隊“協助”蔣介石撤軍。2月7日蔣介石發(fā)表《告海內外同胞書》,稱此舉為轉移兵力,增加臺、澎、金、馬防衛(wèi)力量,配合新戰(zhàn)略,避免無謂損失。2月8日撤退這一天,可謂興師動眾,美國出動了70多艘艦船,臺灣當局“國防部長”俞大維,“海軍總司令”梁序昭,“國防部第三廳副廳長”蔣緯國同時到達,指揮撤退。當大陳守軍和全部居民撤離前,蔣經國自“太昭”艦上帶來一面國民黨的國旗,舉行升旗儀式。蔣經國強自鎮(zhèn)靜的說:“不要難過,不要失望 ,此刻我們要決心打回來。”說罷,他默默地領著島上的軍政官員走遍了大陳街道,而后到了海邊。這次大陳的撤退,雖然沒有五年前海南、舟山撤軍那么令人震撼,卻因而譜出了“反攻無望論”的凄厲樂章,誰再相信蔣介石在臺北草山別墅發(fā)出的“我?guī)銈兓卮箨?rdquo;的夢話呢?

  2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登上大陳島,26日又解放南麝山列島,浙江沿海島嶼全部解放。至北,整個大陸沿海僅剩福建境內金門、馬祖二島。華盛頓認為北京解放大陳列島之后將對金門、馬祖發(fā)起總攻。按“臺美共同防御條約”規(guī)定金門、馬祖應在美國第7艦隊保護的范圍之內,但艾森豪威爾擔心由于爭奪這兩個孤立的小島美國很可能會陷入遠東一場比朝鮮戰(zhàn)爭規(guī)模更大的戰(zhàn)爭之中。艾森豪威爾要杜勒斯說明蔣介石主動撤出不易防守的金門、馬祖,而固守臺灣。美國外交的老練,狡猾和自私已暴露無遺。其實在“臺美共同防御條約”的背后,就有著不可告人的潛臺詞。艾森豪威爾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要蔣介石放棄沿海島嶼,為的是以臺灣海峽劃一條分割線,使臺灣、澎湖孤懸海外,遠離大陸,以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臺灣獨立”的地理現實,使臺灣與大陸永遠隔絕。為使蔣介石就范,表示美國是臺灣真誠的盟國,3月17日美國向臺灣當局移交22艘登陸艦,同日杜勒斯飛臺北與蔣介石會談。

  杜勒斯出生在一個外交世家,在艾森豪威爾入主白宮之前十多年來是美國共和黨外交政策的發(fā)言人,是美國資產階級的著名政治家和理論家。他那“把和平演變的希望寄托在中國的第三代和第四隊”的言論,當時在中國幾乎盡人皆知。他不像有些年輕人想象的那么面目猙獰,他總是保持著一種政治活動家的莊重嚴謹。仔細看,你會發(fā)現他面色蒼白疲倦,神情陰沉憂郁,戴一副夾鼻鏡,兩眼更顯得深不可測。在當年日內瓦會議上,有人叫他雷管,倒不僅是說這個人危險,這里有雙重含意——他威脅別人,他自己也岌岌可危。因為他患了癌癥,剛剛做過手術,胃里放了一支“鐳管”,這使杜勒斯的赫赫大名又增加了一層陰森的色彩。他手術后便拖著虛弱的身體“風塵仆仆”趕到日內瓦。他為他的信仰奮斗,同樣表現出忘我的獻身精神。杜勒斯反共,敵視新中國達到了瘋狂地步。他親口下令,在日內瓦會議期間,禁止任何美國代表團的人員同任何中國代表團的人握手。國際上一度誤傳周恩來欲同杜勒斯握手,被杜勒斯拒絕。其實周恩來并無此舉動。周恩來在會議期間幾次與杜勒斯走對面,周恩來總是面色莊嚴而從容大度,杜勒斯則不然,他蒼白的臉孔一見周恩來便緊張地繃起來,動作僵板機械。這次飛臺北他的對手是蔣介石,蔣介石可也是一本正經和古板得令人受不了的人物。

  杜勒斯力勸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多年來對美國深存戒心,對美國的“臺灣未定論”耿耿于懷的蔣介石十分清楚,如果撤出臺灣與大陸之間富有特殊意義的地理聯結點金門、馬祖地區(qū),按美國的意思“劃峽而治”,無疑割斷了臺灣與大陸的政治聯系,既使他失去“反攻”大陸的跳板,更不利于維護他在臺灣的統(tǒng)治,而就范于“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臺灣獨立”的圈套。因而他極力依靠美國的同時,堅決反對美國分裂中國的行徑,但又不能與美國公開翻臉。他板著臉,嚴肅地對杜勒斯說:“金門、馬祖是臺灣的生命線絕不能放棄,以打擊對打擊,為保衛(wèi)金門、馬祖戰(zhàn)至最后一人!”杜勒斯是個“思考形”人物,不善演說,發(fā)言講話不流利,穿一身死板的西服,緊繃著面孔正要讀他精心推敲過的另一篇發(fā)言辭時,身穿長袍馬褂的蔣介石霍地起身,擺出當年參加開羅會議同盟國三巨頭的威嚴毅然地把手一擺,冷冷地說道:“尊敬的國務卿先生,你不要再說下去了,我們的會談就此結束。”所謂的杜蔣會談不歡而散。

  杜勒斯回華盛頓向艾森豪威爾報告與蔣介石會談情況時,為緩和美臺之間出現的矛盾,說他被蔣介石堅毅的反共決心深深地感動了,認為美國應履行它所承擔的義務,否則亞洲人會產生美國是不講信用的朋友,引起危及美國根本利益不應發(fā)生的連鎖反應。他極力主張金門、馬祖必須困守,并提出如果它們遭到襲擊,只有核武器能有效回擊。艾森豪威爾被杜勒斯說服了,同意暫緩蔣介石從金門、馬祖撤軍。他認為中共比蘇共好戰(zhàn),他與杜勒斯密謀商定,如果金馬危機繼續(xù)發(fā)展,就要對紅色中國施行核手術。為阻止北京對金門、馬祖發(fā)起總攻,3月16日艾森豪威爾發(fā)表講話,公開揚言:“一旦中國共產黨在金門、馬祖擴大戰(zhàn)爭,美國將動用原子武器!”

  這就是后來外國一位歷史學家在《中國五次核危機》一書所寫的:中國面臨的第二次核危機。早在朝鮮戰(zhàn)爭時就領教美國核訛詐的毛澤東,聞聽此言,一笑置之。當年他曾說過:“在當今世界上,要反對核訛詐,就必須打破核壟斷,要消滅核武器,就必須自己掌握核武器。”他堅信中國總有一天會有核武器的。

  此時,毛澤東認為他制定的有限軍事行動的目的已經實現:拔掉了國民黨在浙江沿海地區(qū)的進行騷擾破壞活動的據點,在世界面前顯示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空協同作戰(zhàn)的威力,粉碎了美蔣的軍事挑釁,打破了國民黨反動派“反攻大陸”的美夢,從此國民黨當局被局限在臺澎金馬地區(qū),侵擾東南沿海地區(qū)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的能力和可能性大為減少。對于金門、馬祖二島,基于“一個中國”的立場和民族大義,在解決臺灣問題之前暫不收回為好,這樣臺灣就有了一個近望神州大陸的立足點,保持臺灣與大陸的整體感,以不給對中華民族不懷好意的人以任何口實。他認為挫敗美國策劃的“劃峽而治”、搞“兩個中國”的陰謀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綜觀世界全局,自1953年朝鮮戰(zhàn)爭達成停戰(zhàn)協定后,1954年日內瓦會議召開,又簽訂了印度支那?;饏f議,使一度緊張的國際局勢有所緩和,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各國人民包括美國人民,人心思和啊,為不給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污蔑中國好戰(zhàn)的口實,為得到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國人民對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理解和支持,為了國內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是從軍事斗爭轉入政治斗爭的時候了。

  毛澤東以他的大智大勇,面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臺海復雜的政治格局,適時作出了決策。1955年4月23日,身穿銀灰色制服、舉止莊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兼外交部長的周恩來,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亞非國家團結會議上發(fā)表了如下的聲明:“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人民愿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局勢的問題,特別是緩和臺灣地區(qū)的緊張局勢問題。”

  這個聲明表達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強烈愿望,給緩和臺海局勢帶來了轉機,引起了世界輿論的強烈反響。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艾森豪威爾不得不作出積極響應。4月26日,杜勒斯發(fā)表講話,表示將與北京就?;鹋e行會談。同日北京對杜勒斯的講話作出反應,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金門、馬補助的炮擊立即減少,至5月中旬炮擊完全停止。這一局面,使臺灣當局頓生猜疑,惶恐不安,“外交部長”葉公超忿然對美國記者發(fā)表談話:“如果美國背著臺灣進行‘停火’安排,臺灣將不再視美國為盟友!”緊接著臺灣“行政院長”俞鴻鈞對美國記者又發(fā)表談話:“臺灣保衛(wèi)金門、馬祖的計劃不會改變,不會因為外國的意見就放棄了這幾個島嶼。”并否認臺灣曾與美國就與大陸和談問題達成諒解。
 
  至此,臺灣與美國的裂隙公諸于世。華盛頓見蔣介石不聽美國擺布,使美國隔絕兩岸的如意算盤落空,弄得十分尷尬。鑒于蔣介石在大陸時領導的政府政治腐敗,經濟癱瘓,軍事一敗再敗,威望一落千丈,華盛頓立即密謀“換馬”,另覓有利于美國的新代理人。當“換馬”風聲暗涌之際,已知美國意圖的蔣介石立即想到與美國淵源非同一般的孫立人。孫立人是蔣介石退臺后的陸軍總司令,早年留學美國,是曾到華調停的馬歇爾將軍的校友。蔣介石認為他是美國欣賞的人選即采取斷然措施將孫的親信郭廷亮逮捕,罪名是策動兵變,企圖擁戴孫立人為“臺灣元首”,孫被控為兵變后臺,因此而遭長期軟禁。接著為防不測,蔣介石把美國政府欣賞的另一位人物時任“臺灣省主席”的吳國楨驅遂出臺灣。華盛頓對蔣介石所采取的種種預防措施表面上以容忍的姿態(tài)未加可否,但暗地里“倒蔣”的活動并未停止。……

  毛澤東從祖國統(tǒng)一大義著眼,迅速抓住這一時機,向臺灣當局發(fā)起和平攻勢。5月31日,周恩來總理在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擴大會議上鄭重而明確的宣告;“解放臺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zhàn)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我們愿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這標志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進入以武力方式為主,以和平爭取工作為輔的新階段。

  世界各大報紙以顯目的通欄標題,報道“中國共產黨對臺灣的政策發(fā)生了重大轉變!”,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動。6月2日,周恩來在北京接見印度尼西亞記者時再次表示:“中國同美國的關系是國際問題,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同蔣介石集團的問題則是內政問題,決不能把兩個問題混為一談。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此為內政問題,不容他國干涉。中國愿意在可能的條件下和平解放臺灣。中國愿意和美國談判,歡迎其他關心此事的國家出來翰旋。中美間沒有戰(zhàn)爭,不存在?;鸬膯栴},更不能以?;馂楹驼劦南葲Q條件。”

  無疑這些信息很快傳到臺灣去了。英國駐華代辦紀維康、印度駐聯合國代表梅農分別專程防華,英國、印度愿意充當中美間的調停人。盡管臺灣當局多次發(fā)表聲明堅決反對中美會談,美國通過英國與北京商定,在日內瓦舉行中美大使級會談。中國代表為中國駐波蘭大使王炳南。中美兩國開始大使級談判,是中美關系中的重大事件。它改變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美沒有政治接觸的局面,為中國部分調整對外政策,宣傳祖國統(tǒng)一方針提供了合適的背景。

  與此同時,周恩來在全國人大第一屆二次會議上重申對臺灣問題的立場:“大陸與臺灣之間是內政問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大陸和沿海島嶼的過程中,不乏和平解放的先例,如果可能的話,中國政府愿意和臺灣地方的負責當局商談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步驟。”稍后不久,周恩來再次呼吁,“希望臺灣當局在其認為適當時機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地點,同我們協商和平解放臺灣的步驟和條件。”

  盡管蔣介石在臺北聲稱:“以打擊對打擊,臺灣絕不與中共談判,對任何方式的和談都堅決拒絕。”但臺灣的股市由于北京對臺灣政策的改變由暴跌猛然回升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