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思考篇(一)

總有一種方式讓你脫穎而出 作者:李燕杰 著


  思考的啟示把人從奴隸解放成自由人。-- [美]愛默生

  思考是行為的種子。-- [美]愛默生

  沉思--就是去領(lǐng)悟真理,去生活,去運動,并在沉思中去獲得我們的存在。-- [印度]泰戈爾

  33.請問您對真理如何理解?

  答:我在演講中,著力宣講真、善、美,而"真"字,首要意義在講真理,如何理解真理呢?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這是一種習(xí)慣的理解。

  另外,人們還這樣認(rèn)為,真理乃是人類在其認(rèn)識和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具有某種客觀必然或規(guī)律和普遍可證性的肯定意義。

  不管對真理如何理解,我們在演講中一定要使自己的言論接近真理,絕不講假話和錯話。我是在這樣努力,但真正做到完全正確,還需要不斷努力,也許蓋棺也不能定論。

  34.請問演講征服力如何形成?

  答:在演講中,要說服、征服群眾,必須有一定的征服力。

  第一,要有人格力量,首先自己做人要正,言行如一。第二,要有情感上的力量,要真摯,要實在,感情充沛。

  第三,要有邏輯的力量,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說,不能語無倫次。

  第四,例證要動人。

  第五,語言要堅定、鮮明、生動有力,擲地有聲。

  人格要高尚,感情要充沛,邏輯要嚴(yán)謹(jǐn),例證要動人,語言要生動。

  總之,從演講本人到演講稿,從講的內(nèi)容到講的形式,從感性到理性,都應(yīng)當(dāng)有相應(yīng)的力度,才有可能形成演講的征服力。

  35.有人講,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您怎么看?

  答: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意思是講一句話可以使一國興盛,也可以使一國敗亡。我同意這句話的本質(zhì)含義。

  記得伊索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伊索的主人告訴他明天要宴請幾位哲學(xué)家,請準(zhǔn)備好菜肴。第二天客人來,席上擺的全是舌頭,可稱為"全舌宴"。主人問:"這是什么意思?"伊索回答說:"舌頭是引領(lǐng)各種學(xué)問的關(guān)鍵,對這些哲學(xué)家來說,舌頭不是最好了嗎???"接著主人又吩咐,明天再辦一桌菜肴,要最壞的。第二天,伊索端上來的菜依然是舌頭。主人問:"這又是為什么?"伊索說:"人世間的許多壞話不也是口中說出來的嗎?"舌頭既可以發(fā)揮好的作用,又能產(chǎn)生壞的作用。一個好的演說家,要發(fā)揮舌頭好的作用,不要讓舌頭起壞作用。

  36.有些人在演講中,著力吹噓自己,夸大自己的成果,您怎么看?

  答:一個人在講臺上夸大事實,炫耀自己,絕無好處。因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想一個人在臺上用幾句話掩人耳目,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掩飾一時也不能掩飾永世。我曾在報紙上看到這樣幾句話:"靠嘲弄別人抬高自己的人,往往是自己作踐自己??看祰u和謊言美化自己的人,最終只會丑化自己。"請記住,如果一千個人聽講,就有一千雙耳朵、一千雙眼睛在聽、在看!

  37.演講人講假話,確也有人上當(dāng)受騙,這為什么?

  答:演講者在大庭廣眾之下講假話騙人,絕無好結(jié)果。偶爾騙了一些人,那是因為他騙術(shù)高明。有人講:"最容易上當(dāng)?shù)闹e言,是被摻進(jìn)虛假的實話;最易受騙的謬論,是被稍加歪曲的'真理'。"這話講得太好了,妙極了。演講者、聽講者都應(yīng)仔細(xì)玩味,從中悟出點哲理。

  38.您面對群眾演講,無論是面對幾百人或幾千人、上萬人都能泰然自若,為什么?

  答:我上臺前,都要用無限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自己的演講,力爭符合這五項基本原則。一般來說,符合這五條,一定能勝利。

  一曰時代性、針對性;二曰實用性、操作性;三曰科學(xué)性、系統(tǒng)性;四曰藝術(shù)性、強(qiáng)磁性;五曰恒久性、延伸性;有了這五條,再加上相應(yīng)的藝術(shù)技巧,演講一定能成功,所以能泰然自若。這是建立在五項基本原則之上的必勝信念。

  39.您在演講中,舉了許多生動的例子,有些是您在生活中觀察出來的。您在觀察過程中,有些什么體會?

  答:我平時比較注重觀察事物,就像照相機(jī),經(jīng)常抓拍,從外在到內(nèi)在都要研究。觀察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如鄭板橋畫竹。

  把目中之竹變?yōu)樾刂兄?,又由胸中之竹變?yōu)槭种兄瘛?/p>

  目中之竹,是竹子的現(xiàn)實形態(tài),畫竹全過程可算作肯定階段。

  把目中之竹加以揣摩,在胸中經(jīng)過一番揚棄,棄其原始外形,得其神韻,成為胸中之竹。這是第一個否定。

  胸中之竹只是一種概念,缺乏現(xiàn)實的外形表現(xiàn)。還需要第二個否定。即經(jīng)手中之竹揚棄,留其神韻,克服其外形不足的缺點,恢復(fù)目中那種現(xiàn)實竹子的形態(tài)。這種手中之竹并非目中之竹的簡單重復(fù),實際上是目中之竹與胸中之竹的結(jié)合,形神兼?zhèn)?,體現(xiàn)出竹欣欣向榮而又兀傲清勁的精神,把目中之竹提升到藝術(shù)的高度。

  畫竹如此,演講選典型也如此。我們演講中那些有影響的典型,幾乎都是由目中到胸中,又由胸中到口中的,逐漸形成活生生的典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