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了一定的用稿量后,我嘗試了人生的第一次求職——向“盤縣廣播電視臺”申請成為通訊員。按規(guī)定,當時的通訊員幾乎都是各單位推薦,新聞單位考察選擇,宣傳主管部門審核后才能擔任。而我成了一個例外,我有組織無單位。我認為學校不是我的單位,我也沒通過學校,就“市場化”地直接與電臺聯系。
好在縣電臺慧眼識人,不拘一格,他們竟同意了我的申請,正式聘請我擔任通訊員,并為我頒發(fā)了通訊員證。編了號入了檔,我成了“通訊員之家”的一名成員,此時我就不再是一個老寫“群眾來信”的群眾了,從游擊隊變成了正規(guī)軍。
當了通訊員之后,我的熱情更高,干勁更大,除了上課學習,我就一心想著找新聞,而且我人小鬼大,并不滿足于學校這個小圈子,除了“教育新聞”,我還想寫“企業(yè)新聞”。父親所在的單位下屬有幾十家大大小小的企業(yè),這可是很大的新聞源呀!
在我的請求下,父親利用“職權”為我“謀私”——親自帶我或打電話給一些企業(yè)為我提供采訪的便利和支持。每當我看到社會上一些家長利用自己的職權或工作便利為子女在就業(yè)、求學、經商等方面謀取私利時,我從內心敬佩父親的明智和遠見,他為我謀取的是一個鍛煉能力和素質的機會而不是其他。
在采寫新聞的同時,我也成了一個新聞人物。在1986年的競稿賽中,我的投稿量和用稿量名列所有幾十名通訊員中的第5位(排名表我收藏至今,它時時激勵著我)。當時我的通訊員“同事”中,許多都是各個單位的領導,什么局長、主任、鎮(zhèn)長、書記等,我是通訊員隊伍中年齡最小而且是唯一的一個“學生通訊員”。這本身就成了一條新聞。
小提示
我的第一次求職經歷,表明求職意愿常常會受到社會觀念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興趣和愛好的職業(yè)理想可以成為自己規(guī)劃的一個方向。我第一次求職經歷的成功,充分說明業(yè)績、工作熱情、實際能力才是決定是否被聘用的最終理由。否則,求職信寫得再動人,簡歷寫得再規(guī)范、華麗,沒有成果來證明過去并為未來提供保證,一切都是無用的。
這段經歷是我一次全新的體驗,讓我早早地接觸了社會,也讓我很早就擺脫了身上的一些學生氣。我一直拿我父親作參照,他16歲參加革命工作,而我16歲時參加了一些社會工作。在學校時我是一名學生,走出學校時,我刻意不把自己當學生,我努力把自己當作一個真正的記者,我嘗試從成人的角度去看社會、想問題。雖然我還很稚氣,很不成熟,但與周圍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生相比,我積累了不少經驗,增長了許多見識,培養(yǎng)了學習之外的其他綜合能力,這段歷程為我日后的職業(yè)發(fā)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我后來的多次求職面試中,我常常會重點談起這段經歷,主考官們也常常露出好奇的目光。他們聽完敘述,自然我已贏得了不少分。
我的這段經歷雖然比較個性化,但它提醒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們,要想贏在職場,就必須早作準備,要盡量做別人沒做的準備。除了讀書,還要做好職業(yè)規(guī)劃,要結合自己的興趣去培養(yǎng)相關的職業(yè)技能。一句話,早下手為強!千萬不要把自己封閉在校內,鎖在書中,網在“網”上。要走向社會去尋求兼職等實踐鍛煉的機會。也許有人說,我們的高中時代都圍繞著高考轉,天天“題海總動員”,還能分心嗎?大家不要忘了,我當年也同樣圍繞著高考轉。其實只要你愿意,一定可以找到鍛煉自己能力的方式。退一步講,即便你高中錯過了,那從大一開始,還有四年時間為進入職場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