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少向外界要條件,多向自己要智慧

第三章 條件有限,智慧無窮

方法總比問題多Ⅱ:做徹底解決問題的智慧型員工 作者:吳甘霖 著


  辦任何事情都需要條件,但是條件往往不夠,這正是產生工作難題的原因。

  當外在條件有限時,不少員工往往是有什么條件就做到什么程度,甚至干脆將條件有限當作推脫工作的借口。

  智慧型員工,首先不會考慮條件有限,而是想到如何運用自己的智慧,讓問題得到最好的解決。

  總向外界要條件,是把外在的難度看高了,把自己的智慧看低了。而凡事先想能不能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你就能想出許多原來想象不到的思路和方法,那么,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機會和成功也會不期而至。

  外在條件有限,內在智慧無窮我們強調“不重條件重智慧”。要記?。哼@里講述的是“不重條件”,而不是“不要條件”,因為正如俗話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干好一件事情,怎能不要條件呢?

  但是,如果事事先講條件,沒有滿足條件就不干事,條件不足或“不成熟”就不去努力,那么,事業(yè)就不會發(fā)展,個人也不會有大的成長。如果事事先從挖掘自己的智慧開始,那么在有限的條件下,也有可能創(chuàng)造意想不到的奇跡。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看低了,把困難放大了,過于依賴條件在工作中所起的作用。

  智慧型員工面對條件有限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我能做什么?

  2006年初,在海爾集團“2005年度海爾集團10大功臣”的表彰大會上,張慶福成了最耀眼的“明星”,因為他拿了兩個第一:

  使海爾冰箱和冷柜在尼日利亞份額排名第一;使波輪洗衣機在伊朗份額排名第一。

  他能夠在尼日利亞打開冷柜銷售市場,就是“外在條件有限,內在智慧無窮”的充分體現。

  2004年,海爾集團推進本部亞非中心的張慶福去尼日利亞拜訪海爾在當地的營銷經理。見面后,這位外籍的營銷經理向他抱怨說,盡管海爾的產品非常好,但在那里卻很難賣。

  張慶福問為什么。經理告訴他,尼日利亞電網不嚴密,電壓不穩(wěn)定,經常會停電。由于天氣炎熱,前幾天他特別想喝冰鎮(zhèn)飲料,就去附近的商店買冰塊,結果商店老板說已經停電十幾個小時了,冰塊早就化成了水。

  張慶福聽了之后,問怎樣才能使冰柜好賣起來?

  經理說,只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等著電力建設的改善,一個是海爾改善自己的產品,讓大家在停電的時候也能吃上冰塊。

  冰柜要用電才能維持正常的運轉,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停電也能吃上冰塊,這不是在癡人說夢嗎?

  但是,張慶福并沒有對客戶“不合理的要求”置之不理,反而讓大家一起想方法,最后,研制出了一款制冷后保溫時間超過100小時的冰柜。

  海爾的這款冰柜上市后,立即在當地引起了轟動,市面上幾乎所有賣冰塊的小商店全都換用了海爾冰柜,不僅如此,還帶動了海爾其他產品的銷量!

  如果換成是你遇到同樣的問題,你能做到“停電也能吃上冰塊”嗎?

  大多數人肯定以為這簡直是“荒謬,不可能的事”,但張慶福做到了。他為什么能夠做到?就因為他沒有在有限的條件面前退縮,而是運用智慧將“不可能”變成了“完全可能”。

  關于如何挖掘內心的智慧,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新加坡是一個水資源缺乏的島國,但新加坡的人民不僅能夠滿足飲水,而且還靠出口淡水賺取了不少錢。這是怎么回事呢?

  新加坡剛剛獨立之初,淡水不能自給,為此政府想了很多辦法但都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后來,新加坡的自來水飲用機構請來荷蘭經濟學家溫斯敏出主意。

  溫斯敏經過一番考察之后提出了一條建議:向馬來西亞買水。

  由于連接新馬兩國的淡水輸水管是雙向的:一條由馬來西亞流向新加坡,而另一條則由新加坡流向馬來西亞。由此,他又提出:買水的同時,引進世界最先進的淡水凈化技術,建一座規(guī)模很大的自來水廠。

  這樣,從馬來西亞流過來的水經過處理后,除滿足自給外,其余的再回流到馬來西亞。但回去的水并不白給,身價是原來水的兩倍。這樣不僅解決了新加坡淡水不足的問題,還賺了一筆。

  假如你被新加坡請去解決飲水問題,你會怎么做?

  恐怕在了解到新加坡淡水缺乏的條件時,就已經搖頭了。但溫斯敏卻運用智慧,不僅解決了問題,還實現了雙贏。

  事實上,在工作中,我們也經常會遇到一些看上去在現有條件下無法解決的問題。但真的是這樣嗎?

  張慶福和溫斯敏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答案,條件有限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因為智慧才是解決問題的真正的方法和鑰匙。

  先講條件舉步維艱,先講智慧前途無量“條件還不成熟,先等等再說。”“領導又沒讓我做,我做了也未必有什么好處,何必多此一舉。”“像我這樣最普通的小職員,去操心單位的事做什么?”……

  這些都是職場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

  面對問題,很多人首先想到是只有單位和外界滿足了我的要求和條件,才會去做;否則,能推就推,能拖就拖。

  然而,我們來看看香港的“珠寶大王”鄭裕彤是怎么做的。

  鄭裕彤曾名列香港富豪榜第3位,是香港金行龍頭老大“周大福”的掌門人。

  鄭裕彤出生于貧寒之家,為了養(yǎng)家糊口,小學畢業(yè)后,鄭裕彤便到父親的朋友周至元所開的“周大福金鋪”去當學徒。

  盡管做的是最底層的工作,但他絲毫不懈怠,每天早早趕到金鋪,將金鋪收拾打掃得干干凈凈。往往是等他收拾完了之后,大伙計們才姍姍來遲。

  店里的伙計,大多只知道埋頭做本分事,而鄭裕彤,除了做好本分事外,還特別愛動腦筋,經常琢磨和研究怎樣做才能更有利于金鋪的發(fā)展。一天,老板讓他到碼頭接一位親戚。在碼頭,他看到有一位南洋僑商上了碼頭向人打聽可以上哪里兌換港幣。

  鄭裕彤靈機一動,立即走上前去,說周大福金鋪可以兌換,價格也最公道,并立即帶路將這位僑商帶進了周大福,之后又馬不停蹄地趕回碼頭接那位親戚。

  鄭裕彤的這一做法讓周老板大為贊賞。

  還有一次,伙計們開工好一會兒了,鄭裕彤才氣喘吁吁地跑進來。老板很生氣,問他到哪里去了。

  鄭裕彤回答說,自己看人家珠寶行做生意去了。

  老板不禁有些好奇,問他看出了什么名堂沒有。

  “我看別人家的生意,比我們店里做得精明,只要客人一踏進店門,店里老板、伙計總是笑臉相迎,有問必答;無論生意大小,一視同仁;即使這回生意做不成,人家留下一個好印象,下回還會光顧!”“另外,店鋪一定要開在做生意的旺地,門面裝修要講究,特別是做珠寶生意,一定要顯得十分氣派。”鄭裕彤的回答讓老板不禁對這個小伙計刮目相看,他沒想到這些經商訣竅能夠從這個小學徒口中總結出來。自那以后,老板開始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后來還將女兒嫁給了他。

  在鄭裕彤的經營下,“周大福”已經成為了珠寶行和金鋪的代名詞。

  假如鄭裕彤面對那位兌換港幣的南洋僑商是這么想的:“金鋪又沒多給我工錢,我主動去管什么閑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假如他不主動去琢磨怎么做生意,而是想:“我一個小伙計,就算操這份心又有什么用?”……或許,他的人生就是另一副模樣了。

  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

  有一個年輕人在美國一所電報大樓負責一個很枯燥的工作。職位盡管不起眼兒,但他從來也不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小人物。

  他每天都在想:“把電報變成文章或者是新聞會怎么樣?”看到這里你可能會想:“就是一個不起眼兒的小員工,想這個干嗎?做得到嗎?”可是,他沒有這么想,而是跑到一個報社去,向有關工作人員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一開始人家很不在乎他,根本就沒把他的話當回事。

  此時,你或許又想:“我說的對吧?受挫了吧?”可是他沒有灰心,一次又一次地去,把自己的意見不斷地帶給報社。終于他的意見引起了報社的注意,并采納了他的意見。

  最后這個年輕人成了一名編輯,他就是《紐約時報》的總編——霍華德。

  我們一般人做的工作,都像霍華德最初的工作那樣,平凡甚至不被人重視,但如果你是霍華德你會像他那樣做嗎?

  如果沒有,就不要埋怨你的條件不夠好,職位不夠高,原因就在于你沒有利用自己的智慧,主動去做那些看上去與你無關的工作。

  假如你是做技術工作的,如果你看到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遇到了困難,想想辦法,或許你能幫他們解決難題;如果你是一個銷售員,公司的產品存在某些問題,動一下你的腦筋提出寶貴的意見,可能公司就會走出危機;……

  一流的員工,他首先會覺得那些問題就是自己的問題,要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麻煩,無論這件事情與自己有沒有直接關系,無論自己職位再普通,他們都會當仁不讓,而機會往往就會因此而產生。

  改“條件導向法”為“目標倒推法”做事情的時候,我們往往習慣于“條件導向法”,即從現有的條件出發(fā),條件有多少,就做多少,也就是說,條件決定結果。而智慧型員工善于用“目標倒推法”,即從目標出發(fā),反向推演,分析要達到設定的目標,現有條件的瓶頸和制約在哪里,然后缺什么,想辦法補什么。

  要想獲得更大的發(fā)展,就需要我們將“條件導向法”改為“目標倒推法”。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2001年9月,蒙牛集團在制訂未來“五年計劃”時,總裁牛根生將2006年的銷售目標鎖定為100億元。

  結果,這個決定一出,大家都目瞪口呆,覺得這絕對是不可能的事。但牛根生卻說:“我還是膽子小的,換了別的總裁,一定會把目標定為200億。”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解決以下的問題:

  牧民的奶牛從哪來?

  企業(yè)的廠房從哪來?

  市場到哪里去開發(fā)?

  ……

  之后,分析現有的條件,為了實現目標,蒙牛便開始了多種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

  針對奶牛少的問題,蒙牛開始富有“吞吐性”地配置資源結構,以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增加奶牛數量。通過購買,自繁選育、選留,推廣人工授精及胚胎移植新技術等方法;針對廠房少的問題,蒙牛開始大批量地蓋全球樣板工廠,并且建立國際示范牧場;針對市場開發(fā)問題,蒙牛不僅打出了“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的口號,還贊助“超級女聲”,使其為蒙牛造勢;……

  結果,2006年蒙牛銷售總額達到了162億元;2007年1至6月更是“半年突破100億元”,成為中國乳業(yè)的總冠軍。

  對此,牛根生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只修改手段,不修改目標。”目標決定行動,一個目標確立后,實現它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所有困難和問題都抵擋不住實現目標的意志——“不達目標誓不休”。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職場中,我們看到:許多人干事情總是從現有的條件出發(fā),往往是有什么條件就做什么事,沒給自己定大的和非實現不可的目標:

  我能力還不夠高,經驗也不豐富,走一步算一步吧;公司技術條件太差了,這樣做不行,肯定完成不了任務;那么高的銷售額肯定達不到,現在市場不景氣;沒給我配備足夠的資源和條件,就是神仙也做不來……

  這種做法就是典型的“條件導向法”。

  還有一種人,他們首先是訂了目標的,但是一遇到困難就修改目標。殊不知,目標一動,整個系統(tǒng)都被打亂了。沒有比改動目標更簡單、容易的事,但也沒有比沒有目標更能導致人的失敗。

  成功學的第一法則是,將夢想變?yōu)槟繕恕?/p>

  那么,夢想與目標的區(qū)別在哪里呢?

  在我的《執(zhí)行重在到位》《做最好的中層》等著作中,我經常強調這樣一個觀點:“夢想寫在沙灘上,目標刻在巖石上。”在沙灘上寫東西,容易寫上去,也容易被水沖掉。在巖石上刻東西,難以刻上去,也難以被磨掉。

  一個真正的目標,總是需要我們嚴肅地去執(zhí)行。

  這也正是蒙牛不修改目標,只修改手段和措施的真正意義。

  經常“條件導向”的員工,往往工作業(yè)績依然平平,在單位難以被重用。如果換成“目標倒推法”,給自己定一個目標,結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樣:

  這個月我一定要完成多少銷售額;今年我一定會為單位創(chuàng)造多少業(yè)績;……

  如果他這樣想了,并下決心這樣去做了,就會發(fā)揮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挖掘自己所有的智慧將目標完成,并向更高的目標沖刺!

  “目標倒推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為自己定一個非實現不可的目標(2)分析哪些條件不足,從而會阻礙目標的實現(3)著手解決這些不足的地方,為實現目標掃除障礙(4)千萬不要遇到困難就隨意更改目標,而是要為了目標迎難而上,直到目標實現改“條件導向法”為“目標倒推法”,就會激發(fā)自己將無窮的智慧發(fā)揮出來,并很好地完成工作,甚至還可以完成那些你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