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不是沒有能干的人,但一個十分殘酷的現(xiàn)實是:一些有才能的人竟然最無效!
事實上,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是否有效,并不取決于他有多少才能,而是看他能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否在團隊創(chuàng)造自己的最大價值。只有你將才能轉(zhuǎn)化成價值,工作才會卓有成效!
“有才能的人往往最無效”當你看到這個標題時一定嚇了一跳,在我們以往的認識中,才能越高,越具有競爭力,工作也越有效。但現(xiàn)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卻拋出了這個令人振聾發(fā)聵的觀點:有才能的人往往最為無效!
你覺得他是危言聳聽嗎?不妨先聽聽這樣一個故事:
前幾年,一支由7人組成的業(yè)余登山隊引起了人們的關(guān)注。這支隊伍之所以引人注目,除了因為要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外,還因為登山隊伍中有兩個響當當?shù)娜宋铮阂粋€是深圳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另一個是比王石小整整十歲的隊友。
當時王石已年過50,很多人都質(zhì)疑:“要想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王石行嗎?”而王石的這位隊友,在北京懷柔登山基地訓(xùn)練時,一般人登山負重最多只有20公斤,他負重40公斤仍然行走自如;別人走兩趟,他能走三趟。
大家一致認為:“他一定會第一個登頂!”可登頂?shù)慕Y(jié)果,卻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王石是登上頂峰的四個人中唯一沒受任何傷的一個,而他那位被大家一致看好的隊友,卻由于體力不支,在接近8300米的時候不得不放棄攀登。
這時,回過頭來看看王石和那位隊友在登山過程中的表現(xiàn),就會發(fā)現(xiàn),成功和失敗都不是偶然。
在7個人當中,王石是最受關(guān)注的人物,可是他十分低調(diào),甚至在登山前就聲明決不接受任何人采訪,而且不管上山沿途風景如何美麗,他都不會流連其中,只是默默登山。而他那位實力雄厚的隊友卻恰恰相反:接受記者采訪,每天上網(wǎng)回帖子,全程拍攝登山過程,把相關(guān)圖片發(fā)給家鄉(xiāng)媒體,欣賞所到之處的美景……一路上他忙得“不亦樂乎”,等到快到山頂?shù)臅r候,他的體力已經(jīng)消耗殆盡,無奈之下,只好放棄登頂。
事后,談到自己成功的秘訣,王石說了這樣一句話:“自從第一腳踏上珠峰,我的心中就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登頂,任何與此無關(guān)的事情我一概不做。”“腳踏實地,不做任何與目標無關(guān)的事。”我想,這不僅是王石登頂珠峰成功的秘訣,也同樣是他事業(yè)成功的秘訣!
再看看那位隊友,其實無論是體能、還是專業(yè)技術(shù)上,他都比王石強,也比其他所有隊員強,但為什么本來最應(yīng)該成功的人,最后反而失敗了?
這就是德魯克所說的“有才能的人往往最無效”。當自己的才能不能為目標服務(wù)時,所謂的才能,就不過是一張廢紙。
有才能的人之所以往往最無效,不外乎六個原因:
?。?)不能將能力聚焦于目標王石那位隊友,雖然在體能、專業(yè)技術(shù)等方面都比王石強,但是他錯誤地覺得自己同時可以做好所有的事情,結(jié)果分散了太多的精力,把主目標給丟了,最終反而是所有的事情都沒有做好。
所有的事都想做好,結(jié)果是所有的事都做不好。
?。?)沒有認識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這正是德魯克指出來的問題:“他們也不知道,一個人的才能,只有通過有條理、有系統(tǒng)的工作,才有可能產(chǎn)生效益。”(3)將大量時間花在毫無意義的抱怨上有能力的人很容易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于是抱怨環(huán)境、挑剔工作、指責同事、埋怨上級,整天牢騷滿腹,好像所有人都虧欠他,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如意的人。抱著這種心態(tài)去工作,效益低下不說,還會成為給單位添麻煩的人。
?。?)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有才能的人往往思維活躍,思想一碰就響,火花一撞就亮,興奮點一起來,不管條件成不成熟,計劃先列出一大堆,等到真正要實施了,才發(fā)現(xiàn)這個有困難,那個行不通,白白做了太多的無用功。
?。?)只愿做大事,不愿做小事遺憾的是,工作中往往不會有什么突如其來的“大事情”,相反,很多“大事情”和“大成果”都是通過一件件小事情累積而成的。大事等不來,手邊的小事不愿干,當然就會成為最無效的“能人”。
(6)缺乏團隊精神有能力的人,容易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不需要別人的配合,也不愿意和不如自己的人合作,然而他卻沒有想到,個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
這六種狀態(tài),造成了工作中很多“無效能人”的出現(xiàn)。他們要么沉迷于空想;要么窮忙瞎忙,忙不到點子上;要么成為職場中的“祥林嫂”,把時間浪費在與工作無關(guān)的喋喋不休的抱怨上。而一個真正想在職場中獲得發(fā)展的智慧型員工,絕對不會讓自己成為無效的“能人”。他非常清楚:才能不等于成效,才能只有真正轉(zhuǎn)化成價值,才是一個有效的能人。
緊緊聚焦于你的目標要想不做無效的“能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緊緊聚焦于你的目標。
前不久,我們想招一個文秘。盡管負責這次招聘的負責人在通知應(yīng)聘者前來面試的時候,一再叮囑讓他們先上公司的網(wǎng)站看看,對公司的文化和理念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樣在面試的時候交流起來就能更到位,也能節(jié)省一些時間。然而讓我們覺得奇怪的是,大多數(shù)應(yīng)聘者來了之后,說的都是這樣的話:
“這幾天太忙了,沒時間看你們的網(wǎng)站。”“家里上網(wǎng)不方便,所以沒看。”“我匆匆忙忙瀏覽了一下。”只有一個女孩例外。她不僅認真瀏覽了網(wǎng)站,還特意去書店買了一本我的書,并且連夜讀完了。
面試的時候,她說了這樣一番話:“書中的很多理念對我觸動都很大,尤其是‘小事放光就是大事’、‘沒有卑微的工作,只有把工作卑微化的人’。以前我老覺得自己畢業(yè)于名牌大學,應(yīng)該有很高的起點,對工作很挑剔。但現(xiàn)在我不這么想了,其實,能夠?qū)⒚恳患∈伦龊?,就很不簡單,就是大事?rdquo;結(jié)果,這個女孩是唯一留下來的應(yīng)聘者。
后來,我問她為什么愿意下這么大工夫研究公司的文化,她這樣說道:“既然我下決心要成為公司的一員,那么就要緊緊聚焦于這個目標,所做所想,都要圍繞實現(xiàn)目標而展開。”類似的話,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把它當成一種職場智慧運用到實踐中?
不要小看了這種智慧,當你真正運用它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它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對此,我自己就有很深的感受。
大學畢業(yè)后,我到一家知名省報當了名記者。和我一起進報社的還有幾個非常優(yōu)秀的大學畢業(yè)生。和他們相比,我并沒有什么優(yōu)勢,有些地方甚至不如他們。但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一年之內(nèi),全面掌握各種新聞寫作的技巧,讓自己脫穎而出。
和別人遇到什么題材就寫什么題材不一樣,我有意識地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前三個月主攻消息,接著主攻通訊,然后是評論、特寫……掌握和夯實了一種寫法后,再去學習另一種。
主攻消息的時候,我腦子里整天琢磨的都是消息怎么寫。當然,光琢磨沒有用,關(guān)鍵還要學習。向報社的前輩學習是一個方面,另外,只要不到外地出差,我每天都會去報社的閱覽室,大量翻閱當天的各種報紙。遇到讓我眼前一亮的標題,我就會如獲至寶地記下來,反復(fù)琢磨它為什么吸引人。遇到寫得很精彩的開頭、結(jié)尾和段落,我也會一遍遍回味它到底好在哪里,如果遇到類似的題材,我能不能借鑒這樣的寫法,甚至還有所超越?
就這樣,一年過去了,我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兩年后,23歲的我因為成績突出,受到了省政府的嘉獎,并號召全省記者向我學習。一個邁出校門不久的年輕人能夠獲得這樣的殊榮,跟我第一年的經(jīng)歷可以說密不可分。
這就是緊緊聚焦于目標產(chǎn)生的奇跡!
前面我們談到因為聚焦目標,王石從最不可能登頂成功的人變成了成功的登頂者,而他的隊友,卻因為目標太分散,從最可能成功的人變成了失敗者,白白辛苦了一場。一個智慧型的員工,一定要善于將“緊緊聚焦于目標”作為自己發(fā)展的加速器。他會做到:
?。?)目標清晰具體當你問一個智慧型員工下個月的目標是什么,他不會回答“這個……我的目標有很多”,而是會告訴你“每天打100個客戶訪問電話”、“和××企業(yè)達成合作,并簽訂合同”、“優(yōu)化流程,將成本降低30%”、“完成30萬的銷售額”……
?。?)緊緊圍繞目標開展工作王石的方法是心無旁騖,不做任何與目標無關(guān)的事情;應(yīng)聘女孩的方法是先了解企業(yè)文化,并讓自己成為這種文化的一部分;我的方法是不僅多寫,更是多學,努力將別人的優(yōu)秀變?yōu)樽约旱膬?yōu)秀……
光有目標,而不圍繞目標做工作,目標就可能只是空想,而只有努力沒有目標,就是無的放矢,再好的方法也派不上用場。只有目標和努力、方法相結(jié)合,才不會做無用功,才能產(chǎn)生最佳的效果。少一點挑剔指責,多一點解決方案我們前面說過,很多有能力的人工作起來之所以“無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將大量的時間花在了指責上。他總在做問題的挑剔者,而不是問題的解決者。
在北大總裁班上,我的一位學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他曾經(jīng)有一個助理,她很聰明,也很有能力。因為他經(jīng)常需要出差,所以公司一些重要的事情都交給助理去處理。但很多時候,交給她的工作進展得都不太理想。她一方面說自己很辛苦,另一方面卻不停地抱怨:“文秘實在是太笨了,連一份簡單的文件都起草不好,時間都耽誤了。”“市場人員的溝通能力太差了,跟客戶說話的時候根本不到位,這樣怎么能讓客戶滿意?”“時間那么緊,我手頭的事又那么多,讓下面的人去做又做不好,光靠我一個人怎么可能完成?”……
于是這位老總問她,既然你已經(jīng)看到有問題存在了,那么有沒有想辦法解決?
結(jié)果,她的回答讓老總大吃一驚:“我認為有些人的能力實在是太差了,應(yīng)該全部炒掉,換成真正有能力的人。”而在這位老總看來,她所說的“有些人”并不是沒能力,只是因為工作不熟悉,暫時遇到了瓶頸。
之后,他跟助理又交流過好幾次,也給了她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但她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一個月后,他沒有炒掉助理說的“有些人”,而是請助理離開了公司。
盡管好幾年過去了,但這位助理的形象一直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
在他講完這個故事后,總裁班上的學員們紛紛討論。大家說,這位助理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職場中很多有能力的人。因為有能力,他們能一眼看出別人的不足、做事不到位的地方,也能在某項工作進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然而遺憾的是,本來他們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但卻因為種種類似“他們的水平就那樣”、“就算是教,他們也學不會”、“誰讓領(lǐng)導(dǎo)做出這么弱智的決定,就算是做砸了,也不是我的責任”……這樣的心理,使得他們面對問題時,要么指責、要么逃避、要么干脆隨它去。
這樣一來,結(jié)果無非是兩種:
(1)既然別人都不行,那所有的事情都自己來做好了。結(jié)果自己忙得團團轉(zhuǎn),別人卻無事可做,效率自然低下。
?。?)隨它去,能做就做,做不到拉倒。結(jié)果別人的能力起不來,自己的能力也無用武之地,最后只好把自己降格為“無效的能人”。
而一個有能力、有智慧的員工不會這么做,他會少一點指責,多一點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一直在想,如果當初這位助理能夠換一種方式,結(jié)局又會怎樣?
如果她是這么做的:
?。?)一條一條告訴文秘起草文件的規(guī)范、注意事項和需要重點突出的地方,有必要的話讓文秘將這些都打印出來,貼在墻上;或者自己起草一個文件的樣本,這樣文秘在以后起草文件的時候,都能參照它。
?。?)和市場人員進行細致的討論,幫助他們找到瓶頸。針對他們和客戶溝通時共同存在的問題,總結(jié)出具體問題應(yīng)該怎么溝通和回答。
……
我相信,當她一個人的優(yōu)秀變成了團隊的優(yōu)秀,當她一個人的成長變成了團隊的成長,那么她收獲的不僅是一個讓自己解放出來的高效團隊,而且會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結(jié)局完全就是兩個樣。
要做到這一點難嗎?其實一點不難,只要心態(tài)一轉(zhuǎn)變,就會有很多的方法!
不要以虛假的“重要”來愚弄自己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個笑話:
一天,兩個經(jīng)濟學家邊散步邊討論經(jīng)濟問題。走著走著,經(jīng)濟學家甲突然看到一堆狗屎,于是他對經(jīng)濟學家乙說:“如果你吃了這堆狗屎,我就給你100萬。”乙猶豫了一下,但經(jīng)不住金錢的誘惑,就吃了下去。當然,他獲得了100萬。
不一會兒,乙也看到一堆狗屎,就對甲說:“如果你吃了這堆狗屎,我也給你100萬。”甲原本損失了100萬有些不服氣,為了贏回來,他就爽快地答應(yīng)了。當然,他的100萬又回來了。
此時,乙一下子回過神來,說:“不對呀,我們誰也沒掙到錢,卻無端吃了兩堆狗屎。”甲聽后恍然大悟,緩緩地說:“可是,我們創(chuàng)造了200萬的GDP啊。”但這難道僅僅只是一個笑話嗎?
仔細想想,我們很多時候,是不是也像這兩位經(jīng)濟學家一樣,創(chuàng)造著很多并不重要甚至毫無意義的“200萬GDP”?
我曾經(jīng)和一位著名的企業(yè)家有過一次交談。他說,自己去年一年都忙得不可開交,因為參加的活動大大小小不下于100個。但等回過頭去看時,卻發(fā)現(xiàn)真正有很大價值和意義的不超過10個,絕大多數(shù),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這位企業(yè)家的話并不是危言聳聽。我們都很容易被看似“重要”其實并不重要的事情所愚弄,為此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因此成了“無效的能人”。
很多人一進辦公室就把自己變成了陀螺:電話要打,郵件要回,客戶要見,會要開,談判的資料要準備,項目進度要掌握,任務(wù)落實情況要了解,方方面面的關(guān)系要協(xié)調(diào)……
每一件事情看上去都刻不容緩,都非常重要,恨不得生出八只手來應(yīng)付才好。一天下來,累得筋疲力盡,卻發(fā)現(xiàn)效率很低,該做的事情沒有做,反而在一堆瑣事上花費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
那么,如何才能將自己從這種忙而無功的狀態(tài)中擺脫出來?很簡單,做到兩點:
?。?)分清哪些是必須現(xiàn)在做的事情每天工作之前,先花十分鐘想想,哪些是必須立即做的事情,哪些是可以緩一緩再做的事情,哪些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對于立即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優(yōu)先保證;對于可以緩一緩的事情,不妨稍后再做;對于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堅決不做。
?。?)分清哪些是必須自己做的事情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親力親為,要學會分解,有些事情可以交給下屬和同事,這樣,就不會被一些瑣事牽扯太多的精力。
做到了這兩點,就能分辨出哪些是真正“重要”、哪些是虛假“重要”的事情,才能將最多的時間、最大的精力,用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