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應該進行競爭?
我在擔任大學客座教授時曾遇到過來進修的中學教師,他們曾告訴我:現(xiàn)在他們不再把學生的考試成績排名次,然后寄給家長;也不再唯成績是問,用學習成績來評優(yōu)提干,以避免學生在學習成績上過于爭強好勝,為什么還是有很多人質(zhì)疑他們的教育方式?
我回答說:我覺得中西方的教育,都肯定不是不要爭強好勝,也不是不鼓勵競爭,因為從學校到專業(yè)再到個人,不可能沒有競爭。關鍵在于要有正確的評價標準,將學生引向一個多元、開放的方向,而非零和競爭。譬如高考把德商、情商、興趣、潛力等因素都排除,也不論學生將來是要成為一個政治人才、科學人才、管理人才,還是翻譯人才、寫作人才等等,都放在一個標準、一個成績下“一考定終生”,這就明顯不合情理。
自然界的生存規(guī)律天生就是“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
搜房網(wǎng)的總裁莫天全曾這樣形容企業(yè)的爭強好勝:“網(wǎng)絡媒體只能做老大。做老大很舒服,做老二則很辛苦,至于老三恐怕很難生存?!?
荷蘭銀行中國區(qū)主席邱致中在上海出生長大,“文革”時曾因家庭背景被劃為“黑五類”,初中畢業(yè)后被下放到崇明島農(nóng)場勞動。六年的春夏秋冬,他除了拼命勞動就是讀書學習,包括高中數(shù)理化全部課程都是自學完成,最終他也在恢復高考后考上大學。邱致中就把自己人生奮斗的原動力歸結為爭強好勝:“有時就是很簡單:父母都是解放前后的大學生,自己怎么能甘心學業(yè)僅是小學五年級水平。于是,別人在農(nóng)場聚集借酒消愁,我孤燈相伴與書交友。”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通常誤解“爭強好勝”,其實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中庸”文化的傳統(tǒng),東方人崇尚無為和性格內(nèi)斂:“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別人搶也搶不走;不是自己的就不是自己的,自己搶也沒有用”。二是我們過去幾十年來一直生活在計劃經(jīng)濟時代,習慣組織分配,習慣鐵飯碗,不習慣冒險和競爭。也因此,我們過去的教育把團隊的爭強好勝當作集體主義加以贊美,而個人的爭強好勝則當作個人主義至上加以批評。
學校需要提倡良性的競爭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副主席、歐美同學會副會長陳章良,是個很有開放意識的人。他在擔任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校長時所建立的農(nóng)大官方網(wǎng)站,被搜索看到的第一句話就是——“開放的農(nóng)大歡迎你?!标愓铝颊J為,人生的開放和多元并不意味著沒有競爭。
“微軟今天之成為第一位有它的偉大之處,蓋茨所寫的《未來的世界》里面充滿著競爭。所以競爭與合作、在合作中求競爭、競爭中求合作,這就是他們成功的原因之一。同樣,我想每一位同學應該花更多的時間想,我怎么能比以前的我做得更好,我們需要一個良性的競爭。”
我們還需要明白的是,爭強好勝并不等于忙碌和生活無規(guī)律化,也不等于惡性競爭,雖然它們經(jīng)常被人聯(lián)系在一起。
當然,我們需要提倡的是良性的爭強好勝,而非劣性以及零和競爭。良性的爭強好勝,有助于提升一個人的勇氣和膽量,也使人主動開放,關注身邊的人和事,而不是搞“內(nèi)耗”競爭,努力奮斗就說你愛出風頭和野心大,非把競爭變成我落后你也要落后不可。
3.不斷求新的激情
“新觀念”成就胡舒立與《財經(jīng)》
《財經(jīng)》雜志主編胡舒立是美國《商業(yè)周刊》評選的“亞洲之星”中,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記者。她也是我們2005委員會的理事,胡舒立曾在2000年于《財經(jīng)》雜志推出《基金黑幕》等力作,從而引發(fā)了中國證券市場的大地震。隨后,胡舒立又發(fā)表了《莊家呂梁》、《銀廣夏陷阱》等力作,揭露中國股市的種種劣跡,促使有關部門痛下決心整肅證券市場的違規(guī)行為,該雜志也一夜成名,胡舒立因此被冠以“中國證券界最危險的女人”。
胡舒立的成功,就在于她的開放,她有著新媒體應該獨立的新觀念,這使她敢冒險去報道一些黑幕,一掃國內(nèi)傳統(tǒng)媒體的舊風氣。1993年,她曾隨中國女記者代表團赴美國華盛頓接受外國記者中心(COFJ)的專業(yè)培訓;1994年,她前往斯坦福大學讀書;1995年,她獲得COFJ頒發(fā)的“杰出新聞記者獎”。當她以一種國際財經(jīng)記者必須首先對廣大股民和投資者負責的信念來進行調(diào)查時,她不可能沒有揭發(fā)中國股市弊端的勇氣。
中國有句古話:“衣不如新,人不如舊”。
德國著名作曲家羅伯特•舒曼在其作品《舒曼論音樂與音樂家》中表示:“人才進行工作,而天才進行創(chuàng)造?!?
在談論“新”之前,我們首先理解“新”字的含義,通常來說有下列四種:其一,新的,從未有過的;其二,少的,少見的,另類的;其三,反流行的,特別的;其四,給人新鮮感的。
“舊”的含義則有五點:其一,古老的,曾經(jīng)有過的;其二,司空見慣的;其三,長時間面對的,幾乎產(chǎn)生漠視的;其四,流行大眾的;其五,無新鮮感的。
很顯然,對于個人和社會來說,革新正是一切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從生理學的角度看:人類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個新陳代謝的過程。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感覺來源于變化的刺激。威廉•馮特在其心理學名作《人類與動物心理學論稿》中定律說:“除非感覺接近感受性的上限或下限,否則其變化與刺激變化的絕對量值成正比。”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促進社會發(fā)展只有兩大元素:革新和競爭。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認為:人類的進化就來源于人們總是在試圖創(chuàng)造代表主流方向的新事物,譬如科學家通過發(fā)明創(chuàng)造來推動技術革新,藝術家們“蔑視任何形式的模仿,歌頌一切形式的創(chuàng)新”來推動風氣和觀念的革新。
有一位放下電視臺主持人的“金飯碗”工作而選擇出國留學的人曾說過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萬無一失意味著止步不前,那才是最大的危險。為了避險,才去冒險,避平庸無奇的險,這叫值得?!?
很顯然,“推陳出新”的激情總能帶給人挑戰(zhàn)、刺激,也能驅(qū)動人進行一次次的冒險,無論是感情、技術、事業(yè),乃至單純意義上的冒險——地理探險。這次研究中,就有無數(shù)成功的企業(yè)家向我們表明,他們喜歡充滿激情的生活和工作,也喜歡富有激情并且專業(yè)敬業(yè)的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