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20”就職典禮前夕,矛盾進一步白熱化,傳出輔選有功的吳伯雄,被安排在偏遠位置,備受冷落,令黨內(nèi)強烈反彈。馬蕭辦公室隨后才宣布,吳的座位已經(jīng)重新安排,之前是依慣例采取“官前民后”的安排云云。
到2008年7月初,新領導提名的委員名單公布,由親民黨推薦的三人全落空,引發(fā)該黨強烈不滿,批評違背當初國親合作時的承諾,國民黨則苦于馬團隊堅持“黨政分離”,不買國親承諾的賬而相當尷尬。而馬從頭到尾都沒跟親民黨溝通過,令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覺得不受尊重,非常不滿。當馬提名前民進黨“立委”沈富雄當副院長時,藍營“立委”終于爆發(fā),否決了這項任命。
這些都令我想起一位孤高的改革悲劇英雄——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的失敗故事。
面對臭名昭彰、無所不用其極,結果在國會彈劾下被迫辭職的尼克松所遺留下來的政治爛攤子,替民主黨重奪政權的卡特,原先可謂形勢大好,誓要為“華府”重新注入一股清新、廉潔、改革、進步的空氣。但結果,一位雄心萬丈的廉潔改革者,卻成了創(chuàng)下戰(zhàn)后美國痛苦指數(shù)(失業(yè)率與通脹率兩者加起來)新記錄的總統(tǒng),任內(nèi)他幾乎一事無成,四年后被選民狠狠趕下臺。是什么造成如此巨大的落差?
卡特任內(nèi)通脹率達到10.1%,為戰(zhàn)后美國之冠,同時其領導風格也頗受爭議。
卡特雖然來自民主黨,卻與黨部無甚淵源,當選總統(tǒng)后,他甚至刻意保持距離,矢志要當政壇獨行俠。這也難怪,卡特以政治道德(甚至潔癖)作為號召,對“華府集團”(Washington Establishment),包括官僚、政客和利益集團等厭惡之情溢于言表,企圖以傳教士式的道德情操,大刀闊斧改造“華府”。但是,凡事一意孤行、自命清高的結果,卻不是政通人和,而是四面楚歌。
總統(tǒng)來自民主黨,國會也以民主黨議員占多數(shù),本可實現(xiàn)難能可貴的“府院共治”,或者馬英九“大選”時說的“完全執(zhí)政”。但此一國會優(yōu)勢卻因卡特不屑與國會打交道平白被糟蹋,甚至令他的改革在國會寸步難移。
卡特政府的作風有時幾乎不近人情,在一次盛會上,其幕僚曾將國會議長安排在偏遠的座位。其核心團隊習慣不響應國會議員及助理的電話,使得盡管府院來自同一個政黨,但關系卻越來越緊張。一次,時值冬天,卡特身穿毛衣在電視直播中大談白宮分時段停用暖氣,以身作則,鼓勵國民節(jié)約能源。國會議長看后大為感動,一番好心打電話給他,聲稱可代為游說其他國會議員支持有關節(jié)約能源的立法。不料,“熱臉孔卻換來冷屁股”,卡特拒絕說,自己任佐治亞州州長時推動立法,從未事前游說議員,進行各種政治交易。
結果,一直為卡特輕慢的同黨議員,反而樂見他的政策法案在國會內(nèi)為共和黨所阻撓。在黨眾叛親離之情況下,卡特任內(nèi)一事無成,已是大家都能想象得到的結果。
清廉儉樸、不同流合污當然是好事,但走到極端,就只會落得剛愎自用的下場。畢竟,政治是妥協(xié)的藝術。
<<< 本文有關卡特的故事,取材自彭滂沱所著,《打造美國總統(tǒng):從羅斯福到克林頓的決策領導》,時報出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