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小傳
領導富士康集團成為全球代工之王的郭臺銘,是第一批到大陸投資的臺商。
不斷在娛樂圈曝光,傳出一些緋聞的郭臺銘,卻很少在企業(yè)界的聚會公開出頭露面。他需要舞臺表演,但不愿意把做企業(yè)的秘訣透露出來,又不愿意說假話,因此索性躲開本來應該屬于他的企業(yè)家講壇。
但無論如何,郭臺銘所統(tǒng)帥的富士康在30年內成長為萬億級企業(yè),他做企業(yè)的理念和方法,是值得每一個企業(yè)認真研究借鑒的。
郭臺銘在臺灣屬于外省人的后代。父親是山西晉城人,母親是山東煙臺人,隨國民黨到臺灣后生活極不安定,全家六口人的生活全靠做警察的父親一人承擔。
1974年海專畢業(yè)從部隊退役后,郭臺銘在碼頭上做了一個白領,負責排船期的業(yè)務,經常有人請吃飯,也非常風光。但他鐵心自己創(chuàng)業(yè),在接到一個塑料電子元器件的訂單后,創(chuàng)辦“鴻?!保_始創(chuàng)業(yè),資金是母親給的萬元。但公司辦得并不順利,一年后合作伙伴撤資,由郭臺銘一人苦撐。
1976年,郭臺銘賺到第一桶金,手里有了50萬元,他準備到日本去買模具設備。但有人卻動員他去買地皮和者買原料屯積賺錢。他還是去了買了模具設備,但模具工廠一直虧損,而那塊地皮和原材料卻漲了幾倍的價格。不過郭臺銘沒有后悔,他認為,如果一旦做了房地產,可能就永遠回不到制造業(yè)了。因此,他埋頭20年,打造模具能力,現在的模具工廠擁有6萬員工。
1985年,郭臺銘召開了一次為期五天的戰(zhàn)略研討會,全力進入電腦連接器領域。為了打開美國市場,他親自長駐美國做銷售,與美國IBM、蘋果等電腦大公司建立了業(yè)務聯系。
郭臺銘的轉折始自1988年。此前,他在臺灣名不見經傳,工廠幾百人,年銷售收入億元左右。在土地、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受到諸多限制。這年10月,郭臺銘毅然決定到大陸深圳投資,此時,臺灣當局雖然開放了人員回大陸探親,但投資并沒有開放。郭臺銘是第一批到大陸投資的臺商。
初建的“海洋廠”員工150人,租用一棟廠房,郭臺銘向員工訓話:“這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廠”,沒有員工能夠相信,私底下說他吹牛。
1990年,憑借在大陸投資的成功,郭臺銘的“鴻海”嶄露頭角,規(guī)模有了幾倍增長,成功在臺灣上市,成為臺灣第一、亞洲第六的電腦連接器公司。
1996年,郭臺銘又轉入另一個新產品電腦機殼,接到訂單,即到深圳龍華看地,當時的龍華是一片荒野,他站在高處喊:“看得見的土地我都要啦?!边吔◤S,邊生產,邊出貨。
從做機殼開始,人們就猜測富士康的機殼里到底裝著什么東西,到2000年,郭臺銘終于打開自己的機箱,里面已經裝得滿滿當當,他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腦制造商。從電腦開始,郭臺銘又進入手機領域,諾基亞、摩托羅拉兩個手機巨頭都成為他的代工客戶。到2004年,富士康不僅早已是臺灣第一科技制造企業(yè),而且代替?zhèn)?chuàng)力成為全球代工大王。
從一顆連接器開始,郭臺銘進入電腦、手機、游戲機、DVD、數碼相機、程控交換機、網絡設備等3C領域,這些領域的全球數一數二的前三位企業(yè)巨頭,都是富士康的代工客戶。除手機之外,富士康所涉及的產品每一個都超過全球市場的35%的市場占有率。郭臺銘豪邁地說:“我的領域沒有競爭對手!”
近幾年,富士康又進入汽車、渠道、數字內容新3C領域,郭臺銘認為,汽車就是一臺移動的電腦。
1996年起,富士康每年都保持50%以上高速增長,2006年,富士康年銷售收入超過6000億元人民幣,2007年員工人數達到70多萬,2008年年銷售收入即有望跨過1萬億人民幣大關。
郭臺銘說:“富士康是一個饑餓的巨人,永遠不會撐得打飽隔。”
2008年4月郭臺銘宣布退休,在幕后下指導棋。7月23日,郭臺銘與曾馨瑩訂婚,訂婚宴上宣布,將捐出400多億人民幣的九成個人名下財產作為公益之用。創(chuàng)下僅次于華人首富、香港長江實業(yè)集團主席李嘉誠的最高個人捐款紀錄。
郭臺銘說:“失敗是最好的老師”,但他似乎沒有失敗的紀錄;郭臺銘說:“成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但他卻一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