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不在乎總是“第二名”,但我在乎學什么專業(yè)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作者:凌志軍


一個人的內心里擁有了渴望,就會產生出一種奇異的力量。

--馬維英

馬維英上了大學以后,突然發(fā)現(xiàn)很不喜歡自己學的化學工程專業(yè)。他希望能給自己換一個專業(yè),于是去找老師,說他喜歡電機系。老師說,按照校方的規(guī)定,學生換專業(yè)是可以的,但機會很少,條件苛刻。

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老師:“什么條件?”

“一年內考試成績連續(xù)保持全班第一?!?/p>

這是在1986年,維英16歲,臺北清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和臺灣海峽這邊的清華大學不一樣,那所清華大學并不是最好的學校,在臺灣排在臺灣大學之后,是“第二”。

“我不在乎這個‘第二’”,當初他在報考這所學校時這樣說,“但我在乎我學的是什么專業(yè)?!?/p>

他的第一志愿正是電機系。

像開復和益肇一樣,維英出生在臺北,只是年齡稍小,等到進入上學的年齡,已是80年代。

臺灣海峽兩邊都是中國人,雖然互不往來,還有成見,其實相似的地方很多,教育的制度和教育的觀念,就是其中一個方面。大多數(shù)家庭都把孩子的讀書看成最重要的事,從開復讀小學的60年代直到維英讀小學的80年代,始終沒有變。維英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古訓,還知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卑职趾蛬寢尶偸菍λf:“反正不管怎么樣,你讀好書就對了,只要讀好書,將來什么都會有?!?/p>

人們用學習成績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預測他的未來。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左鄰右舍都來夸獎,父母為之自豪;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那就得不到周圍的認同,自己也漸漸散漫起來,甚至成了不良少年。那時候臺灣有個流行語,叫做“放牛班”,就是特指這些孩子的,意思是說:“你以后就不用讀書,放牛去好了?!?/p>

有些人家無錢無勢,又不甘為人下,想要翻身,那就只有督促孩子讀書。整個社會的觀念都是這樣。教育制度也在鼓勵這種觀念。就像大陸一樣,臺灣的教育也是一個“過坎”的制度。孩子進入高中時被淘汰一批,進入大學時又被淘汰一批。所以“明星高中”就出現(xiàn)了,而且很吃香。因為那里老師好,教學的質量也好,能夠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考入大學。

維英的中學是臺北最好的中學,叫“建國中學”,可是經過這兩次過濾,還是有60%的人被淘汰掉,只能去讀職業(yè)高中,學些技術,然后去做“藍領”。臺灣的孩子是看不起“藍領”的,父母也不認為那是有出息的孩子做的事,這又和大陸如出一轍。

正是這種流行于全社會的價值觀念,給維英的少年時代留下烙?。翰簧洗髮W就沒有出路,而且一定要上好大學。這一點和所有的臺灣孩子都一樣。維英的與眾不同之處是:“不僅要好好讀書,而且一定要讀最喜歡的書。我覺得學一些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是一種痛苦?!?/p>

他從小就是那種會讀書的孩子,成績不錯。他的最大問題是,永遠都是班上的第二名,小學畢業(yè)的時候,他是第二名;中學畢業(yè)的時候,又是第二名。他無數(shù)次地期望自己能拿到第一名,總也不能如愿。他把這叫做“功敗垂成”,常常覺得失望,可是卻又很容易地為自己找個臺階下。

“從心理的感覺上,第一和第二當然是有區(qū)別的?!彼f,“可是如果我總是第一名,那么就很容易自視過高,以后遇到一個暫時的失敗,就會無法承受。‘第二’也有好處,就是總能提醒自己不夠好,遇到一些挫折,我都可以接受,無論成敗,都可以看開些,都有退路?!?/p>

父親一直希望兒子去學醫(yī)。臺灣的老一代人大都崇拜醫(yī)生,父親也是其中一個。他總是對兒子說:“良相醫(yī)國,良醫(yī)醫(yī)人?!彼目捶ㄊ?,一個男人要么做良相,那是救國,要么做良醫(yī),那是救人。對于這個沒有什么權力背景的家庭來說,當醫(yī)生是最好的選擇:既能安身立命,又能救死扶傷。

可是兒子不喜歡做醫(yī)生,他喜歡電機。他對父親說,在所有的理工科里面,電機系一直是最棒的,最優(yōu)秀的孩子都在那里面。那時候計算機科學剛剛興起,第一臺個人電腦誕生還沒有幾年,他對這個領域還一無所知,可是他的選擇卻成了他進入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第一步。

在父與子的相持中,母親的態(tài)度起了關鍵作用。她是一個處世隨意的女人,不太在意什么事業(yè)不事業(yè),也從不強迫兒子做他不喜歡的事情。她只希望兒子快樂。

到了報考大學的時候,維英又遇到了第一還是第二的問題。臺灣最好的電機系在臺灣大學,而清華大學的電機系只能排第二。他反復掂量自己的實力,寧可去讀清華大學那個“第二”。

他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把握的事情,不料大學聯(lián)考(類似大陸的高考)那天心情緊張,居然考砸了??纪暌院筇顖笾驹?,他還是執(zhí)拗地在“第一志愿”那一欄里填上自己的渴望。可惜臺灣大學的錄取是按照分數(shù)排隊,而不是按照興趣排隊。老師從最高的人開始選,依次往下排,第一志愿挑完了就挑第二志愿。如果你的分數(shù)很低,所有大學名額都沒有了,那么你就落榜了。維英的分數(shù)差了不少,無法讓他滿足愿望,一下子就被分到化學工程系。

現(xiàn)在,他是臺灣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的一年級學生了。讓他開心的是,他已經和老師達成默契。他決心滿足老師提出的轉系條件,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對這個孩子來說,這件事情有著特殊的含義:他要打破12年讀書只有“第二”的紀錄。

說來真是奇怪,一個人的內心里擁有了渴望,就會產生出一種奇異的力量。幾乎就從這一天開始,維英的生活發(fā)生了變化。他全力以赴,心里只有一個念頭:第一名,然后“轉系”。

第一個學期結束的時候,他打破了自己的紀錄,成為全班第一名。第二個學期結束了,還是第一名。

過去從來沒有做到的事情,現(xiàn)在做到了。很多人遇到這類情形,都會以為,這是因為事情更容易做了,其實這是因為你的潛力被更多地激發(fā)出來了。激發(fā)潛力的最重要的力量,不是來自別人的強迫,而是來自你內心的渴望。

大學二年級開始的時候,維英成了電機系的一個學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