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如果日本、德國和意大利這三個軸心國獲勝的話,壓迫和獨裁就將成為自由和民主的敵人。
在冷戰(zhàn)時代,美國的對手主要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是“看不見的敵人”,彼此之間有一道“鐵幕”,對立面就是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與此同時還有一道“竹幕”,對立面是社會主義的中國。雖然美國不戰(zhàn)而勝成為冷戰(zhàn)的贏家,但美國卻誤以為它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獲得了勝利,似乎是前蘇聯的“獨裁”和“計劃”在美國的“自由、民主”和“市場經濟”面前繳了械。
但我卻說未必是美國戰(zhàn)勝了前蘇聯,因為前蘇聯主要是從內部崩潰的。正好在前蘇聯出現制度疲勞之際,誕生了戈爾巴喬夫這個缺乏戰(zhàn)略意識的領導人。他上臺就全力推動改革和信息公開,于是就產生了一系列問題,這在當時都還不那么突出。于是就導致前蘇聯公眾怒不可遏,再加上青年人對西方文明的羨慕,國家便一蹶不振。因此與其說是美國戰(zhàn)勝了前蘇聯,不如說是前蘇聯自毀長城,自廢武功。
于是美國便喋喋不休地陶醉于這些勝利。于是在熏人的暖風之下,美國出現了一種“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看看這100年的歷史吧,美國見誰滅誰,是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誰還想以卵擊石?那就來試試看吧。美國已根本不把其他國家放在眼里了。
1989年柏林墻倒塌、“鐵幕”被拉開后,美國的主要假想敵已變成以“竹幕”遮擋的中國。
1992年,已故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先生視察深圳和上海,呼吁進一步加快改革和開放。在“南方講話”的鼓舞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歌猛進,并主動拉開了“竹幕”,表明無意挑戰(zhàn)美國。應該說這是關系到美國生死存亡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