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統一部事務官李道奇公開提出“兩岸統一將先于兩韓統一”,引世人關注。而反觀近年來的兩岸交流動向,大陸方面頻頻發(fā)出的合作善意和務實做法也似乎正在為這種說法做最好的注腳。在國臺辦主任王毅訪美期間表示,馬英九是否愿意訪問大陸要看臺灣的想法。這一表述,被視為大陸有意打破“經濟優(yōu)先、政治后行”的談判進程,對兩岸應該適時處理敏感政治議題所表達的政策意向。而對大陸的善意,臺灣方面卻遲遲不作回應,馬英九在“不統不獨不武”的論述下,更強調臺灣方面應該是臺灣人民來決定,這使已進入和平發(fā)展新時期的兩岸關系又增加了不明朗的因素。
目前,臺灣作為一個多黨執(zhí)政的地區(qū),民眾的意愿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政府的態(tài)度。而根據臺灣《遠見》雜志最新的民調顯示:臺灣人民中已有高達95?9%認同自己是“臺灣人”,只有46?6%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甚至低于對“亞洲人”的認同?!巴涍^去就等于背叛歷史”,隨著時間的推進,臺灣問題將會呈現出更加復雜化的趨勢。
按照臺灣媒體評論員宮玲的說法,現在的臺灣民意雖然正朝著良性的角度發(fā)展,但是海峽兩岸分隔60年所造成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的隔閡和迥異,相互之間的不解、難解、誤解和曲解,都還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稀釋和轉變。但可喜的是,作為一個穿梭于臺海兩岸的媒體人,近年來,年輕一代臺灣人的想法和態(tài)度給了宮玲新的思考,對于兩岸的統一事業(yè)也有了新的契機。
世界上從來不缺少紛爭,為了解決紛爭,人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有人往往喜歡通過戰(zhàn)爭達到一勞永逸的目的,而另外的人們則希望通過其他手段取得有效的平衡。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兩岸交流的加深,兩岸民眾之間的情感隔閡正在逐漸地抹平,價值觀念也日漸趨同,這都為兩岸和平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兩岸通過連續(xù)三次會談,包括啟動“大三通”、經濟緊密合作,也基本上已經體現了“連胡新聞公報”的部分共識。雖“胡馬會談”還不具備成行的條件,但政黨間的交流卻已經在兩岸和平路徑上寫下了重重的一筆。國民黨連戰(zhàn)、吳伯雄陸續(xù)與胡錦濤總書記面見會談;最近甚至還傳出了“呂秀蓮訪大陸”的消息。兩岸之間諸多亟待落實的“未竟之業(yè)”還需要一一完成,而這一切的實現,正是仰賴兩岸領導人的多次會談。臺灣高層的積極態(tài)度和果敢作為,無疑開啟了兩岸統一和平路徑鋪設之路的新起點。
基于歷史的原因,海峽兩岸至今還沒有結束敵對狀態(tài),國共敵對的情緒在60年中演化為臺灣和大陸的敵對。當前形勢下,戰(zhàn)爭的可能已經很小,和平才是解決兩岸統一問題的出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的時候,曾經用這句唐詩表達我們實質性推動兩岸關系、破解政治堅冰的心愿。
相信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兩岸統一將會排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