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高校都是“寬進嚴出”,對于不合格的學生,他們會勸退。對于畢業(yè)生,會進行專門的就業(yè)指導,尤其是技能方面的培訓,以使他們盡快地適應社會。近幾年,香港大學在香港地區(qū)雇主對學生的評價調查中,一直是滿意度最高的,這也提升了內地學生對于港大的信心。
現在大學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壓力大,到香港高校讀書畢業(yè)后是否能找到工作成為眾多考生和家長關注的問題。目前,香港高校的內地畢業(yè)生出路呈多元化趨勢。約半數學生會選擇畢業(yè)后繼續(xù)讀研深造。如香港城市大學總結過去幾年的數據,46%的內地畢業(yè)生畢業(yè)后繼續(xù)攻讀碩博,約51%的畢業(yè)生留港工作,3%返回內地。而香港浸會大學2007年的內地畢業(yè)生出路為:15?2%到海外升學,17?4%在內地就業(yè),32?6%在香港升學,34?8%在香港就業(yè)。
嘉賓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實際上大學里面兩個教育應該是一種結合,越是精英教育的學校,越是非功利化。學校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可以讓你今后適合更多的崗位,這就是一個跨專業(yè)就業(yè)。現在評價學生的時候還有一個指標,有多少學生是專業(yè)對口的就業(yè),就是認為專業(yè)越對口,教育資源越是得到充分的利用,但這是錯誤的。真正的大學越來越多的是寬口進,包括像耶魯大學,學生進學校的時候都不分專業(yè),還有很多學校一到三年級都不分專業(yè),到了大學四年級才分。
嘉賓黃依倩:我覺得香港大學的畢業(yè)生有比較強的優(yōu)勢,就是學生思想比較開放,覺得做什么行業(yè)都可以,所以他們比較早地就可以定出自己的一些興趣,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我覺得是以興趣為導向來鼓勵學生,這是他們比較成功的一點。
成立于1911年的香港大學是香港本土歷史最悠久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成立于1956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于1963年。除此以外,香港其他高校均成立于20世紀末期。但“年輕”并不能阻止香港高校迅猛發(fā)展的勢頭,它們以超乎常人想象的速度,招攬了世界一流師資力量、吸引了來自全球的優(yōu)秀學生。在港大2004~2005年度的官方資料中,在1萬多名在校生里,有超過1000名的非本地學生來自世界上35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
香港高校在科研成果、學生就業(yè)等各項硬指標上都占領了各類名校排行榜的一席之地,并逐漸成為中國乃至亞洲的學術活動中心之一,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學術互動緊密。國際權威教育人士曾多次用“奇跡”來評價香港高校的迅速崛起,而眾多文化學者也表示,香港高校的高速發(fā)展在某種意義上引領了香港文化的復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港校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異軍突起?
嘉賓熊丙奇:成就一個大學肯定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我覺得歸結起來有幾個方面,第一,香港這個地區(qū)重視教育。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是比較大的,香港要聘請一流的師資,肯定是要用國際視野來選擇優(yōu)秀人才,而如果沒有一個很高的薪資待遇,很難聘請到非常優(yōu)秀的師資。據我了解香港有些學校的薪資并不比美國的學校低,這個確實要有經費支撐,否則學校的發(fā)展肯定會受到一定的阻礙。第二,就是有一個很好的制度,可以保證這個學校的良性發(fā)展。很多教育措施、教育理念,在不良的制度下可能會扭曲。還有就是導師制,內地的研究生導師制一直都做不到,一個導師帶100多個學生,而在香港地區(qū)本科階段就已經做得非常好。真正的大學里面對學生最有幫助的,就是與老師的交流,香港高校里這樣的交流基本是一周有一次;如果老師和學生之間沒有交流,那基本上這個大學就已經變成了一個工廠、一個學店了。
香港的高校從2003年開始在內地放開招生,現在六年的時間過去了,內地學生赴港就讀,也經過了一個從盲目地崇拜到理性回歸的過程。不管如何,港校所帶來的教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教育理念的良性競爭,都是我們這個前進的社會所必須的。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瘪R卡連柯的這句話道出了人才在國家競爭中的重要作用。未來的國際競爭為人才的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新的標準下,中國能否積極主動地進行教育領域的改革,培養(yǎng)出更加適合未來社會競爭的人才,成為決定其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
背負著國家希望的中國教育能否在新時期完美轉型,還有待時間的論證,唯一確定的似乎只是中國參與世界競爭的勇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