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墩撜Z》中如此之例,還多得很,從可想見距今二千五百年前孔門的教法與學(xué)風(fēng)。他總是教人自己省察,自己用心去想,養(yǎng)成你自己的辨別力。尤其要當(dāng)心你自己容易錯誤,而勿甘心于錯誤。儒家沒有什么教條給人;有之,便是教人反省自求一條而已。除了信賴人自己的理性,不再信賴其他。這是何等精神!人類便再進步一萬年,怕亦不得超過罷!
請問:這是什么 這是道德,不是宗教。道德為理性之事,存于個人之自覺自律。宗教為信仰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誡。中國自有孔子以來,便受其影響,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這恰恰與宗教之教人舍其自信而信他,棄其自力而靠他力者相反。
宗教道德二者,對個人,都是要人向上遷善。然而宗教之生效快,而且力大,并且不易失墜。對社會,亦是這樣。二者都能為人群形成好的風(fēng)紀(jì)秩序。而其收效之難易,卻簡直不可以相比,這就為宗教本是一個方法,而道德則否。宗教如前所分析,是一種對于外力之假借,而此外力實在就是自己。它比道德多一個彎,而神妙奇效即在此。在人類文化歷史上,道德比之宗教,遠為后出。蓋人類雖為理性的動物,而理性之在人,卻必漸次以開發(fā)。在個體生命上,要隨著年齡及身體發(fā)育成長而后顯。在社會生命上,則須待社會經(jīng)濟文化之進步為其基礎(chǔ),乃得透達而開展。不料古代中國竟要提早一步,而實現(xiàn)此至難之事。我說中國文化是人類文化的早熟,正指此。
孔子而后,假使繼起無人,則其事如何,仍未可知。卻恰有孟子出來,繼承孔子精神。他是最能切實指點出理性,給人看的。茲略舉其言,以見一斑:(上略)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