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接受這個燙手的職位,完全是一種責任感。她要向自己挑戰(zhàn),為企業(yè),為信任她、支持她的那些人做出點事來。
任經營部長不久,董明珠就做出了一個超越常理的決定:她跑去找朱江洪總經理要財權。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舉動,首先格力是一家國有企業(yè),人事的決定都要通過高層領導集體表決,董明珠這個行為顯得太張狂;其次,雖然中國人愛權力是眾所周知的,但中國人搞權力都是背后進行,絕不會像董明珠這樣明目張膽的要權。
董明珠有她的想法。這么明目張膽的要權,她也猶豫過。但她要權是為了整個公司營銷的良性循環(huán),不是為自己,也不是為了經營部一個部門的利益。
銷售雖然只是公司全部工作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公司是個有機體,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她既然任了經營部部長,開始整頓經營部,其他部門的問題自然而然也就被暴露了出來。她也是被逼無奈,不得不走此一招。
要財權是因為經營部和財務部的關系密切。經營部要求經銷商先付款后發(fā)貨,但客戶究竟在公司賬上有沒有錢,有多少錢只有財務部才清楚。一些客戶打了貨款到格力拿不到貨,一些客戶沒錢拿到了貨。有時經營部要發(fā)貨了,開票員問這人有沒有打錢過來,財務那邊總是說:“我們也不清楚,要查賬才知道?!边@樣,無論經營部如何負責,財務部不配合,也是事倍功半,難以使經營部的工作正常運轉。長此下去,只怕又要重蹈格力以前的管理現狀,職責不清,工作混亂。這是她董明珠絕對難以容忍的。
董明珠正式向朱總提出與經銷商的財務往來最好交給經營部管,這有利于工作協(xié)調。
財務部副總心里不高興,說:“你把財務拿去,就沒有監(jiān)督了?!?/p>
董明珠當然知道她明目張膽地要權這件事有違常理,所以她早就想好如何才能讓大家心平氣和地接受她的建議,她說:“大家都可以監(jiān)督,隨時監(jiān)督。我提兩個建議,第一,我只管錢的進、貨的出,不管用錢。這樣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第二,財務也可以不歸我管,但每日經銷商進出款必須要讓財務部門隨時告知經營部?!?/p>
朱江洪總經理經過考慮,也為了平衡大家的情緒,采取了一個折衷的方案,那就是劃出財務部的一部分歸董明珠管,也就是說,董明珠可以得到人員、職能和收款這部分的權力。
這個結局已經是很不容易了,朱江洪總經理作出這個決定,也是頂著很大的壓力。要知道,在討論會上,很多人一聽說董明珠要權,立即就情緒爆發(fā):
“董明珠伸手要權,不能給她!”
“董明珠是不是手伸得太長了!”
“這不都歸她管了嗎?犯了錯誤怎么辦?”
其實,我們不能說這些人的想法就是故意和董明珠作對,或者故意給董明珠使絆子。按照中國人的慣性思維,主動要權確實是犯了大忌,何況董明珠她只是剛當上經營部部長不久。
但是,反過來說,中國的企業(yè)總是做不起來,不也正是因為這種慣性思維在作怪嗎?人們總是習慣于循規(guī)蹈矩,不敢突破,不敢創(chuàng)新??俊澳脕碇髁x”,在市場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又怎能占領先機,先發(fā)制人?
董明珠敢于如此冒大不韙,一是因為她的動機是為了企業(yè);二也是她的個性使然。她本來就是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事實上,也正是這種慣于打破常規(guī),不斷創(chuàng)新的風格,讓董明珠帶領著格力在發(fā)展的道路上登上一個又一個臺階,取得一個又一個驕人的成績。
不管怎么說,董明珠獲得了她想要的一部分財權。機會來之不易,董明珠慎重對待,務必利用這難得的權力開創(chuàng)格力經營工作的新局面。她和有關同事一起建立了一套循環(huán)監(jiān)督機制:
計劃受財務監(jiān)督;
財務受開票員監(jiān)督;
開票員受電腦統(tǒng)管監(jiān)督;
電腦統(tǒng)管受計劃監(jiān)督。
制度建立之后,關鍵就看能不能真正實行了。好的制度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執(zhí)行力,仍然發(fā)揮不出其應有得效果。很多企業(yè)都有非常完美的規(guī)章制度,有的企業(yè)甚至不惜巨資請國外大型咨詢公司幫忙設計制度,但最后仍難免走下坡路的結局,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好的制度卻沒有得到有力的執(zhí)行。不能堅守原則,太會變通,也是中國人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讓很多中國人特別自豪,但也是這一特點,讓很多企業(yè)無法很好地貫徹規(guī)章制度,以至于雖然很多企業(yè)都確立了一個清晰的愿景,卻總是事與愿違,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