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草廬就是簡陋的草屋,只需要用結實的樹木或者石料穩(wěn)穩(wěn)地扎實,架起棚屋的框架,然后覆上柴草和木板。這就是簡單而原始的草廬的搭建方法。住山的人結廬而居,建造方法從周朝以來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元代的時候曾有一個叫吳澄的人建造了數(shù)間草屋,世人稱之為草廬,并且很羨慕他山中隱逸的生活。而明朝的開國元勛劉基也曾對這種結廬深山白云老藤下的生活充滿向往,“草廬不枉達官車,長日唯消滿架書”。他在隨從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之后,經(jīng)歷了沙場生死、帝國朝代的更換,心中對這種山居生活充滿神往。更為著名的草廬應該是蜀漢丞相武鄉(xiāng)侯諸葛亮南陽臥龍崗的草廬,“三顧茅廬”的佳話就是出自這里。
草廬是隱士們在山中的家,有的修行者把它們建在懸崖邊,風吹上去,有人會覺得它搖搖欲墜,隨時都可能被吹到山澗中去,十分危險。有的是建在向陽的開闊地面上,比如明居士的草廬,它每天能很好地享受到陽光的溫暖。 我們花了半天時間才找到明居士的草廬,于午后到達。這座院子門口木制的柵欄上掛了一個寫著“非請勿入”的木牌,字是明居士自己用毛筆寫的。隱士的才能,常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出生在江南的中醫(yī)世家,他熟稔筆墨,牌子上的字寫得十分漂亮?;谀九频闹甘?,如果沒有邀請或者預約,最好不要貿(mào)然闖入,那樣隱士會不高興。 院子的布置很雅致,跨過溪流,是一塊花地,種著牡丹、水仙、核桃樹、桃樹。水渠匯流的地方,他利用地形的高低,借助水勢建成了幾個小水塘,水、光都十分充足。水塘里有蓮花,這種花被禪修者認為是心性清凈的象征。隱士們借此來抒發(fā)自己所尋求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這里的庭院布局很符合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原則。 水道、庭院、竹林、松柏,以及打坐的大石頭,錯落有致,層次鮮明,顯得幽靜而自然。綠植長滿道路兩側,草鞋踏在上面,柔軟而蓬松。 也許是在這里住了太久的緣故,通往草廬正廳的院門的那條路上長滿了茂密的羊齒植物,看起來古老而富有原始氣息。草廬的門口對著東方的山,山泉也是自西向東,順著地勢流向山腳。
這些山里的泉水經(jīng)過明居士砌成的水渠,繞過水塘,最終會匯流到翠云嶺山口的另一個山谷延伸出來的河道里。在那里,水會繼續(xù)向山下流淌,經(jīng)過擂鼓石、嘉五臺,那是明居士進山的路。 明居士的這個院子是他和山友們一點點建起來的。問他建造這樣的一座草廬需要多少時間,他說這需要大家的幫忙,僅僅一個人是做不到的。明居士在山里人緣頗佳,村民或者住山修行的人都樂意到他的院子里喝茶、聊天。 村民來他的院子里,有時候話不多,只是坐下來說些瑣碎之事。生活節(jié)奏緩慢而有序,每天的時間、種植作物的時節(jié)都成熟于胸,不會因為不看鐘表和日歷而錯過時機。在中國,隱士本身就是掌握了多種技藝的能工巧匠。寺院里的學僧、禪師,首先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農(nóng)夫,一個農(nóng)藝師。這些經(jīng)驗為禪的開悟提供方法。 種菜、鋤草,這種農(nóng)耕時代的勞作被僧人們認為是開悟的必需。據(jù)說法常禪師參馬祖時,曾經(jīng)跑到浙江的四明大梅山住茅篷,在山上耕地,種一些芋頭紅薯,想自食其力過上無掛無礙的生活。親身去做,并在勞動中體會身心的寧靜??磥黼[士們對此熱衷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明居士是這傳統(tǒng)之中的一位。他每天都會勞動一段時間,在茅草廚房忙碌,或者上山采集一些植物,從不會讓自己閑著。這樣大的一個院子,水塘、院墻、石板、花圃都有他勞作的身影,并且技藝已經(jīng)非常嫻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