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鷹對我講的這一件事,給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太深了,以至我又對別人講過多次,并寫入了我的電視劇新作品《知青》中。
那一名高干子弟,他返回北京又成為高干子弟后,會變嗎?
又變回高干子弟“本色”的例子是不少的。
但,因為有著十年“上山下鄉(xiāng)”那一碗粗飯墊底兒,以后無論身份怎么變,地位怎么變,對“人民”那一份兒深情厚誼非但沒變,反而化作人性深處的“琥珀”;這樣的“知青后”也是不少的。
那么,不管他們是從政了,是經(jīng)商了,還是成為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了,都必然會是人文化了的從政者,人文化了的經(jīng)商者,人文化了的知識分子。
進(jìn)言之,他們將會使中國的政治、商業(yè)和文化變得“有良心”。
倘無對人民的真感情,我不知所謂“人文”是什么“文”……
二、在我這一部書中,對于歌星們(當(dāng)然也包括歌唱家們)多有不敬之詞,這也是極使我忐忑不安的一點。
十三年后的今天我想說,作為中國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個漢族成員,我在此對他們和她們,鄭重地表達(dá)我的大敬意。并且,因我書中當(dāng)年寫下的某些調(diào)侃的、戲謔的詞句,鄭重地表達(dá)我的真誠歉意。
因為我后來意識到,歌星們,尤其是漢族歌星們,正是他們和她們,在一個重要的方面改變了,甚至可以說“改造”了漢民族。
我強調(diào)“尤其是漢族歌星們”,并非是要張揚一種“大漢民族”的狹隘意識,而僅僅是想指出這樣一種事實,即——古代的漢民族,雖然不是一個善舞的民族,但也確曾是一個能歌的民族。
想想吧,連那時的樵夫和漁父、養(yǎng)蠶娘和采茶女都喜歡高歌低唱,證明漢民族也曾是一個多么愛唱的民族??!但是越往近代過渡,愛唱的漢民族,分明的越不愛唱了。國難深重的近代,縱還
有些歌流行著,也大抵是些悲情的歌或憤激的歌。又往往的,是由一些人唱給眾多的人來聽的。1949年以后,漢族所唱的歌,漸漸變得極端政治化了。抒情的歌是極難產(chǎn)生的。以至于,漢民族要唱一首抒情的歌,要么是1949年以前的,要么是其他兄弟民族的,要么是外國的……
而今天,漢民族又變得空前能歌了!
尤其在城市里,到了春暖花開后的季節(jié),街頭歌者,公園里的歌聲,往往的,真叫是此起彼伏。
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如果居然是一個不愛唱歌的民族,那真叫是世界性的遺憾了!
現(xiàn)在好了,我們又恢復(fù)了愛唱的本能了。
而我認(rèn)為,漢民族的這一種本能的恢復(fù),與20世紀(jì)80年代后一代代漢族歌手的貢獻(xiàn)是分不開的。
大情懷也罷,小情調(diào)也罷,普遍情感也罷,人性私密情感也罷……總而言之,愛唱就比不唱好,唱出來就比壓抑著好。
舉凡一切與人情有關(guān)的情懷、情愫、情感、情調(diào)、情緒,三十年來,我們的漢族歌手們,幾乎全都引領(lǐng)著我們漢民族唱遍了。
我們太有理由感激他們了。
而且,以我的眼看來,掃描中國大文藝狀況,恰恰是通俗歌曲的品質(zhì)反而優(yōu)上一些。
因為,通俗歌曲中幾乎什么都唱到了,就是沒有一首通俗歌曲是唱權(quán)術(shù)計謀的。
也正因為如此,通俗歌曲反而做到了最大程度的“人性化”,而不是使人性狡猾和陰險……
2010年9月4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