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31日
西諦先生不幸逝世,到現在已經有二十多年了。聽到飛機失事的消息時,我正在莫斯科。我仿佛當頭挨了一棒,驚愕得說不出話來。我是震驚多于哀悼,惋惜勝過憶念,而且還有點惴惴不安。當我登上飛機回國時,同一架飛機中就放著西諦先生等六人的骨灰盒。我百感交集,當時我的心情之錯綜復雜可想而知。從那以后,在這樣漫長的時間內,我不時想到西諦先生。每一想到,都不禁悲從中來。到了今天,震驚、惋惜之情已逝,而哀悼之意彌增。這哀悼,像烈酒,像火焰,燃燒著我的靈魂。
倘若論資排輩的話,西諦先生是我的老師。三十年代初期,我在清華大學讀西洋文學系。但是從小學起,我對中國文學就有濃厚的興趣。西諦先生是燕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的教授,在清華兼課。我曾旁聽過他的課。在課堂上,西諦先生是一個淵博的學者,掌握大量的資料,講起課來,口若懸河瀉水,滔滔不絕。他那透過高度的近視眼鏡從講臺上向下看擠滿了教室的學生的神態(tài),至今仍宛然如在目前。
當時的教授一般都有一點所謂“教授架子”。在中國話里,“架子”這個詞兒同“面子”一樣,是難以捉摸,難以形容描繪的,好像非常虛無縹緲,但它又確實存在。有極少數教授自命清高,但精神和物質待遇卻非常優(yōu)厚。在他們心里,在別人眼中,他們好像是高人一等,不食人間煙火,而實則飽饜粱肉,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其中有人確實也是官運亨通,青云直上,成了羨慕的對象。存在決定意識。因此就產生了架子。
這些教授的對立面就是我們學生。我們的經濟情況有好有壞,但是不富裕的占大多數,然而也不至于挨餓。我當時就是這樣一個學生。處境相同,容易引起類似同病相憐的感情;愛好相同,又容易同聲相求。因此,我就有了幾個都是愛好文學的伙伴,經常在一起,其中有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等等。雖然我們所在的系不同,但卻常常會面,有時在工字廳大廳中,有時在大禮堂里,有時又在荷花池旁“水木清華”的匾下。我們當時差不多都才二十歲左右,閱世未深,尚無世故,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時候。我們經常高談闊論,臧否天下人物,特別是古今文學家,直抒胸臆,全無顧忌。幼稚恐怕是難免的,但是沒有一點框框,卻也有可愛之處。我們好像是《世說新語》中的人物,任性縱情,毫不矯飾。我們談論《紅樓夢》,我們談論《水滸》,我們談論《儒林外史》,每個人都努力發(fā)一些怪論,“語不驚人死不休”。記得茅盾的《子夜》出版時,我們間曾掀起一場頗為熱烈的大辯論,我們辯論的聲音在工字廳大廳中回蕩。但事過之后,誰也不再介意。我們有時候也把自己寫的東西,什么詩歌之類,拿給大家看,而且自己夸耀哪句是神來之筆,一點也不臉紅?,F在想來,好像是別人干的事,然而確實是自己干的事,這樣的率真只在那時候能有,以后只能追憶珍惜了。
在當時的社會上,封建思想彌漫,論資排輩好像是天經地義。一個青年要想出頭,那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沒有奧援,不走門子,除了極個別的奇才異能之士外,誰也別想往上爬。那些少數出身于名門貴閥的子弟,他們絲毫也不擔心,畢業(yè)后爺老子有的是錢,可以送他出洋鍍金,回國后優(yōu)缺美差在等待著他們。而絕大多數的青年經常為所謂“飯碗問題”擔憂,我們也曾為“畢業(yè)即失業(yè)”這一句話嚇得發(fā)抖。我們的一線希望就寄托在教授身上。在我們眼中,教授簡直如神仙中人,高不可攀。教授們自然也是感覺到這一點的,他們之所以有架子,同這種情況是分不開的。我們對這種架子已經習以為常,不以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