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佛》 法顯(4)

季羨林自選集:佛 作者:季羨林


《祐錄》原文:

未至王舍城三十余里,有一寺,逼暮仍停。明旦,顯欲詣耆阇崛山。寺僧諫曰:“路甚艱崄,且多黑師子,亟經(jīng)啖人,何由可至!”顯曰:“遠涉數(shù)萬,誓到靈鷲。寧可使積年之誠既至而廢耶!雖有崄難,吾不懼也?!北娔苤?,乃遣兩僧送之。顯既至山中,日將曛夕,遂欲停宿。兩僧危懼,舍之而還。顯獨留山中,燒香禮拜,翹感舊跡,如睹圣儀。至夜,有三黑師子來蹲顯前,舐唇搖尾。顯誦經(jīng)不輟,一心念佛。師子乃低頭下尾,伏顯足前。顯以手摩之,咒曰:“汝若欲相害,待我誦竟;若見試者,可便退去。”師子良久乃去。明晨還反,路窮幽深,榛木荒梗,禽獸交橫,正有一徑通行而已。未至里余,忽逢一道人,年可九十,容服粗素,而神氣俊遠。雖覺其韻高,而不悟是神人。須臾前進,逢一年少道人。顯問:“向逢一老道人,是誰耶!”答曰:“頭陀弟子大迦葉也?!憋@方惋慨良久。既至山前,有一大石橫塞室口,遂不得入。顯乃流涕致敬而去。又至迦施國,精舍里有白耳龍,與眾僧約,令國內(nèi)豐熟,皆有信效。沙門為起龍舍,并設福食。每至夏坐訖日,龍輒化作一小蛇,兩耳悉白。眾咸識是龍,以銅盂盛酪置于其中,從上座至下行之,遍乃化去。年輒一出,顯亦親見此龍。后至中天竺,于摩竭提巴連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訶僧祇律》,又得《薩婆多律抄》、《雜阿毗曇心》、《經(jīng)》、《方等泥洹》等經(jīng)。顯留三年,學梵書梵語,躬自書寫。

《祐錄》篇幅比較大?!陡呱畟鳌坊旧铣兜v錄》,間或加上幾句自己的話。對法顯在印度的活動記述得都很不夠。其他書更是異常簡短。在印度的活動是法顯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法顯傳》主要篇幅寫的都是印度。我現(xiàn)在先根據(jù)《法顯傳》對《祐錄》作一些必要的補充,然后再對一些重要問題加以闡述。

到了北天竺,法顯第一個到的國家是陀歷,相當于今克什米爾西北部的達麗爾(Darel)。這里的和尚都是小乘。有一個木雕的彌勒像,同佛教傳入中亞和中國有聯(lián)系。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三也記載了這一件事。

渡河到了烏萇國,故址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脫河流域。這里的和尚信奉小乘,有佛的足跡。法顯在這里夏坐,是公元402年。

夏坐后,南下,到了宿呵多國,相當于今斯瓦脫河兩岸地區(qū)。這里有如來佛割肉貿(mào)鴿處。信徒起塔紀念。

從此東下,走了五天,到了犍陀衛(wèi)國,其故地在今斯瓦脫河注入喀布爾河附近地帶。國人多小乘學。有佛以眼施人的遺跡。是古代阿育王子法益統(tǒng)治之處。

自此東行七日,到了竺剎尸羅國,相當于今巴基斯坦北部拉瓦爾品第西北的沙漢臺里地區(qū)。佛為菩薩時,在這里以頭施人,投身飼虎,這兩處都起了大塔。

從犍陀衛(wèi)國南行四日,到了弗樓沙國,故址在今巴基斯坦之白沙瓦。公元一二世紀的貴霜王迦膩色迦曾統(tǒng)治此地。這里有大塔,有佛缽。

西行十六由延,到了那竭國界醯羅城。由延,印度長度名。根據(jù)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的說法,是“圣王一日軍行”。但是并不固定,有四十里、三十里、十六里等說。醯羅城,今賈拉拉巴德城南之醯達村。這里有如來佛頂骨精舍。這個精舍名聲廣被,《洛陽伽藍記》、《大唐西域記》卷二等都有記載。從此北行一由延,來到那揭國城,故址在今賈拉拉巴德城西。這里有菩薩以五莖花供養(yǎng)定光佛處。城中還有佛齒塔。城東北有佛錫杖精舍。城南有佛留影處。

法顯等在這里住了冬天三個月,然后南度小雪山,慧景病死。這件事《祐錄》有記載。但是有一件事頗值得注意?!兜v錄》認為從此進入北天竺;但是《法顯傳》卻認為,到了陀歷國,已進入北天竺。

過嶺以后,南到羅夷國。有三千和尚,大小乘都有。法顯在這里夏坐,這是他西行后第五年,公元403年。

南下,行十日,到跋那國,今巴基斯坦北部之邦努(Bannu)。這里有三千小乘僧。

從此東行三日,復渡新頭河,到了毗荼,今旁遮普。佛法興盛,大小乘都有。

從此東南行,經(jīng)過了很多寺院,進入了中天竺。先到摩頭羅國,即今印度北方邦之馬土臘。遙捕那河流經(jīng)此處,即今之朱木拿河。河邊左右有二十僧伽藍,可有三千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