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孟買,歷史的見證(8)

一生的遠行 作者:季羨林


 

所有這一些幻象都是非常美妙動人的。但幻象畢竟是幻象,一轉(zhuǎn)瞬間,就消逝了。書上描繪的那種豪華的景象早已蕩然無存。我眼前看到的只是一片廢墟。連斷壁頹垣都沒有,只有從地里挖掘出來的一些墻壁的殘跡?!巴バ騽e開,中分八院”,約略可以看出來。到于崇樓峻閣,則只能相尋于幻想中。如果借用舊詩詞的話,那就是“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我們在這一片廢墟中徘徊瞻望。撫今追昔,感慨萬端。雖然眼前已沒有什么東西可看,但是又覺得這地方很親切,而為之流連忘返。為了彌補我們幻想之不足,我們?nèi)⒂^了旁邊的那爛陀展覽館。那是一座不算太大的樓房,里面陳列著一些從那爛陀遺址中挖掘出來的文物。還陳列著一些佛典,記得還有不少是從斯里蘭卡送來的東西。所有這一切,似乎也沒能給我們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只有玄奘的影子好像總不肯離開我們。中國唐代的這一位高僧不遠萬里,九死一生,來到了印度,在那爛陀住了相當長的時間,攻讀佛典和印度其他的一些古典。他受到了印度人民和帝王的極其優(yōu)渥的禮遇。他回國以后完成了名著《大唐西域記》,給當時的印度留下極其翔實的記載,至今被印度學者和全世界學者視為稀世珍寶。在印度人民中,一直到今天,玄奘這名字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我們在印度到處都聽到有人提到他。在中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在他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文章中,列舉了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明白地說這些人都是“中國的脊梁”。他雖然沒有提到玄奘的名字,但在“舍身求法的人”中顯然有玄奘在。我們同魯迅一樣,對宗教并不欣賞,也不宣揚,但玄奘卻不僅僅是一個宗教家。對于這樣一位高僧,我平常也是非常崇敬的。今天來到印度,來到了他長期學習生活過的地方,回想到他不是很自然的嗎?他的影子不肯離開我們不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嗎?我們撫今追昔,把當時印度人民對待玄奘的情況,同今天印度人民熱情款待我們的情況聯(lián)想起來,對比起來,看到了中印友誼的源遠流長;看到這友誼還會長期存在下去,發(fā)展下去,我們心里就會熱乎乎的,不也是很自然的嗎?我們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情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那爛陀?;赝切U墟又陡然化成了崇樓峻閣,畫棟雕梁,在我們眼里閃出異樣的光芒。

我們從巴特那,乘坐印度空軍的飛機,飛到菩提伽耶,在一個小小的比較簡陋的飛機場上降落,好像沒用了多少時間。

這里是佛教史上最著名的圣跡。根據(jù)古代佛典的記載,釋迦牟尼看破紅塵出家以后,曾到處游行,尋求大道。碰了許多釘子,曾一度修過苦行,餓得眼看就要活不了了,于是決定改弦更張,喝了一個村女獻給他的粥,身體和精神都恢復(fù)了一下。最后來到菩提伽耶這個地方,坐在菩提樹下,發(fā)下宏愿大誓:如果不成正道,就決不離開這個地方。

這個故事究竟可靠到什么程度,今天的佛教學者哪一個也不敢確說。究竟有沒有一個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否真到這里來過呢?這些問題學者們都提起過。我們來到這里參觀訪問,對這些傳說都只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聽一聽的話,也會覺得很好玩,很有趣,也可以為之解頤。至于追根究底去研究,那是專家學者的事,我們眼前沒有那個余裕,沒有那個興趣。就讓這個地方涂上一些神話的虹彩,又何嘗不可呢?眼前的青山、綠水、竹籬、茅舍,比那些宗教祖師爺對我更有內(nèi)容,更有吸引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