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官僚體制不利于科技進步(3)

陳志武說中國經濟 作者:陳志武


學校教育以應試為主,不鼓勵甚至壓抑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雖然國內的中學生在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中頻頻獲獎,但那是在預做了大量高難度的習題后的結果,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沒有得到任何提高,根本無法形成創(chuàng)新精神。讓這么多人把精力浪費在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上,實在是浪費了中國人的創(chuàng)造力。

問:現在有一種觀念認為,只要加強領導,集中力量,增加投入就能提高科技創(chuàng)新。

陳志武:這是一種典型的舊式思維方式。從洋務運動到“大躍進”再到“文化大革命”,中國人奉行的就是這樣一套邏輯,最后做成了什么樣子?我們以前認為,要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一是要有科技人才,二是要有研究資金。我們現在有了千千萬萬個一流的科技人才,通過國家的投入也有了大量的資金,但卻還沒有突破性的科技創(chuàng)新,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果繼續(xù)延用這種老的思維方式,繼續(xù)依靠公有制和國有企業(yè)來發(fā)展科技,充其量只會提高軍事、國防等領域的科技水平,民用科技不可能有大的突破。歷史上,從19世紀中期德國統(tǒng)一開始到“二戰(zhàn)”前,德國靠國家投入資金大搞科研;“二戰(zhàn)”前的日本也如此;前蘇聯也是采用以國有企業(yè)為基礎的科技體制。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拼命發(fā)展軍事技術,忽視民用。這種片面的發(fā)展,在德國直接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為日本侵入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奠定了基礎。而前蘇聯的航天技術、核技術都曾經領先于世界,但現在看來,似乎沒有多少造福人類的技術是前蘇聯的科技發(fā)展帶來的。

而在英美,在國防科技方面的投入的確靠國家,但國家不介入其他領域,政府沒有什么科技部、工業(yè)部什么的。個人要研究、創(chuàng)新什么東西,就要自己去找錢,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帶來收益,而通常只有成千上萬人歡迎的技術才會帶來大規(guī)模的收益。這無形中會導致資金主要投到了那些能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產力的科技上。加上私有產權制度所提供的激勵,使人們都會挖空心思去創(chuàng)新科技,去挖掘任何技術的市場潛力。

而官僚化的科技體制,注意力往往放在官僚們所能理解、能想到、能立即帶來效果的方面,而不是科學發(fā)展的真正需要和方向。我在20世紀80年代初在國防科技大學讀研究生時,學校里正在研發(fā)“銀河”計算機,對它的成效的衡量標準就完全是指標性的:一秒鐘能計算1億次、10億次等,沒有人計算它的成本和社會效果,也沒有人有動力去開發(fā)應用軟件來發(fā)揮“銀河”計算機的潛能。這種科技發(fā)展,除了會給未來的計算機博物館多一樣東西外,沒有多少進步可言??墒?,“銀河”計算機還在一代接一代地研制,國家還在大量投入,這是為了誰?為了什么?

中國不能再犯前蘇聯那樣的錯誤了。國家對科技發(fā)展大包大攬的必然結果,就是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被壓抑,而且沒有人去追求社會與經濟效果。只有在私人無力解決的基礎研究領域,國家才需要出手。在科技發(fā)展上,國家的作用就是搭建鼓勵創(chuàng)新的制度機制和平臺。為什么許多人出國后發(fā)展得比較好?不是因為出國后他們就變聰明了,而是因為那里的激勵平臺比較好。

問:國內目前的科技體制確實是由國家主導的,最典型的體現是由國家來分配科研經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