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有許多別名,如綿芪、口芪、北芪等。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中,當時叫“戴糝”。古時候,“芪”字寫作“耆”,因此古書中的“黃芪”寫作“黃耆”?!侗静菥V目》解釋說:“耆,長者。黃芪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闭f明黃芪是補藥中的佼佼者。
《舊唐書·方伎傳》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 :唐肅宗繼位不久,太后突發(fā)急病,昏迷過去,牙關緊閉,水藥不能入口,文武百官一籌莫展。肅宗十分焦急,情急之下,忽然想起黃芪有益氣功能,便對御醫(yī)說,太后既然口禁不能服藥,宜把黃芪煮湯,用湯氣治療,藥入皮膚,可望治好。御醫(yī)趕忙煮了幾斛黃芪湯,放在太后榻下,頓時,滿屋子藥味彌漫。沒過多久,太后就蘇醒了。
說黃芪是補血英雄,也絕非虛言。在中醫(yī)理論中,氣和血是相輔相成,終始不能分離的。氣是血的統(tǒng)帥,氣足則能造血,推動血液的運行,保證血液在血管之內而不出血。血為氣之母,氣溶于血之中,血液是氣的載體,并能為氣提供營養(yǎng)。因此,補血離不開補氣。著名的補血方劑歸脾湯,就有黃芪。最有意思的是另一功效卓著的補血名方,方名叫做當歸補血湯,一看就知道當歸是本方的主藥,而實際上本方只有黃芪和當歸兩味藥物,方用黃芪30克、當歸6克,黃芪的量是當歸的5倍。在這里,就是重用黃芪來補氣生血。黃芪不僅是補氣的要藥,還能通過補氣來生血,具有良好的補血之功。本方益氣補血,生血的效果比四物湯還要好。
正因為如此,民間常用黃芪煨大棗、黃芪燉母雞、黃芪煮黑豆等藥膳,對氣血虧虛者進行調補。這些藥膳,美味可口,營養(yǎng)豐富,確屬補益上品,經常服用可以增強體質,改善氣色,榮顏潤膚,延年益壽,特別適用于婦女產后、年老體弱以及病后體虛者服用。
雖然,黃芪是一味很好的強壯補益藥物,一般無明顯的不良反應,但因其性質溫補,易于助火。所以,感冒發(fā)熱、胸腹?jié)M悶者,不宜服用;肺結核病人,有發(fā)熱、口干唇燥、咯血等癥狀者,不宜單獨服用黃芪 ;孕婦也不宜長期大量服用。
紫丹參——為全家老小保駕護航
我出生在豫西山區(qū),家對門就是伏牛山,山中生長著各種各樣的中藥。我小時候經常跟著大人上山,認識許多種中藥,比如柴胡、連翹、金銀花、桔梗、茵陳、地榆、紫花地丁等。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種開著紫藍色、像蝴蝶一樣美麗的小花,小花又聚成穗狀的中藥,它的根是紫紅色的,嚼一嚼有種甘甜的味道,煎煮以后則熬出紅色的湯汁。老人說這是一種補血的藥,叫血參根。遇到血色不好、體質虛弱的人,就可以煎煮血參,里面再打個荷包蛋給他。
后來知道,血參根就是著名的中藥丹參,又叫紫丹參。它的主要功效就是補血,對于血虛者,表現為面色蠟黃、口唇指甲色淡、頭昏失眠多夢的,效果很好。并且單獨一味藥煎煮,或做成藥膳,就能起到作用。因此,古有“丹參一味,功同四物”的說法。四物指的是補血的基本方四物湯,由地黃、芍藥、當歸、川芎四種藥組成,而一味丹參,就能抵上四物湯,可見其功效之卓著。
紫丹參也是活血調經的婦科用藥。相傳在很久以前,東海邊住著一個叫阿明的青年。他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因在江邊長大,練就了一身好水性。有一年,阿明的母親得了婦科病,經常崩漏下血,請了很多大夫,都未能治愈。當阿明一籌莫展之時,有的朋友告訴他說,東海有個無名島,島上生長著一種開紫藍色花朵、根呈紫紅色的藥草,這種藥草能治其母親的病。但是,去無名島的海路暗礁林立,水流湍急,以前想上島的人十有九死,就像過“鬼門關”一樣。但阿明救母心切,他不怕艱難險阻,毅然決定上島采藥。憑著高超的水性,他繞過一個個暗礁,沖過一個個險灘,終于闖過“鬼門關”,順利登上了無名島。上岸后,他四處尋找那種藥草,終于挖了一大捆,帶著藥返回了漁村?;貋砗?,阿明每日熬藥侍奉母親,母親的病真的就痊愈了。村里人對阿明冒死采藥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說這種藥草凝結了他的一片丹心,便給這種藥草取名“丹心”。后來在流傳過程中念轉了音,便成為“丹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