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換思維模式的能力培養(yǎng)需要我們學(xué)會如何與此時此地的現(xiàn)實(不論它對我們來說是何種存在狀態(tài))相聯(lián)系。這個說法聽起來容易,但是卻很難做到。很多時候,如果事情沒有按照“我們的方式”發(fā)展,我們就不希望活在現(xiàn)實中,而是希望能夠逃到別的地方,任何別的地方都行。此外,大部分的時間里,不論你多么努力,想要把注意集中在當前的狀態(tài)是十分困難的。我們的思維四處亂竄,就像熱帶雨林里的猴子似的,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
你多半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當你走出一個房間想要找一把剪刀或者電話號碼簿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茫然地站在另外一個房間里不知道要干什么。還有的時候,你讀完一個笑話想要跟朋友們分享,但一兩分鐘后你卻在思索有沒有檢查支票簿的事情了——你根本沒有意識到思維是如何從一個轉(zhuǎn)向另一個的。我們的大腦好像自己長了個腦子似的,根本不聽我們指揮。
僅僅能夠意識到這個事實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發(fā)現(xiàn)。但是,接下來我們該怎么做呢?我們?nèi)绾斡?xùn)練自己的大腦,讓它即便在有很多干擾的時候,在面對不愉快的情境和壓力的時候,也能夠不慌亂無措,更加集中于當前的事情呢?我們?nèi)绾尉S持和加強自己的注意力呢?
我們需要通過選擇注意的點和注意的方式來實現(xiàn)上述目標。為了使這個策略奏效,我們還需要發(fā)展一定程度的動機和意向性,以防止被大腦根深蒂固的舊反應(yīng)模式所擺布。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們會在下面的內(nèi)容中詳細解釋。
小僧的故事
在古代喜馬拉雅地區(qū)的某個王國里流傳著一個歷史悠久的故事,說的是某個新入佛門的小僧非常期待與師父的第一次見面。盡管他心中藏著許多的問題渴望得到解答,但考慮到這還不是詢問的恰當時機,因此他識大體地專心傾聽師父的教誨。師父的指示簡短而直接。“明天早起,然后爬到山頂?shù)亩囱?。在那里,從清晨一直打坐到黃昏,心無雜念。用任何方式去摒除雜念。當一天結(jié)束之后,來找我并談?wù)劯惺堋!?/p>
第二天一早,這位小僧就來到了洞穴,找個舒服的地方坐下,然后等待思緒沉靜下來。他想只要坐得時間足夠久,大腦自然會一片空白。但事與愿違,他的腦中擠滿了各種念頭。過了一會兒,他開始擔心完成不了師父交給的任務(wù)。他試圖把念頭從腦中強行驅(qū)趕走,但是那反而招來了更多的念頭。他對著腦中的思緒大喊:“滾開”,可是只有他的聲音在洞穴里回蕩。他上躥下跳,屏住呼吸,使勁搖晃腦袋。但是任何方式都不起作用。他這一生都沒有經(jīng)歷過如此可怕的思維轟炸。
一天結(jié)束之后他下了山,感到非常沮喪,不知道師父會有什么反應(yīng)。也許他會因為沒有完成任務(wù)而被勸退,師父可能會認為他不適合更深入的修行。但是,師父聽了他描述種種精神和身體上的努力之后,哈哈大笑。“干得很好!你確實非常努力,而且做得也不錯。明天你再回到那個山洞。在那里從早坐到晚,除了思考什么也不做。一整天都要想著各種你喜歡的東西,中間不要有停下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