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和第十一章運用預期壽命的觀點,論述了各種與死亡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與從孩提到老年這些人生的不同階段有聯(lián)系。第十章討論了涉及作為失去親人(比如死了父母親或兄弟姐妹)的幸存者以及身患致命性疾病的孩子的狀況。這就提供了若干指導原則,以幫助應對變化和喪親的兒童。第十一章考察了發(fā)生在成年階段的喪親悲劇,比如與上年紀聯(lián)系在一起的喪親,還有子女、父母、配偶或者摯友的離去。
第十二章著手處理自殺問題,并考察了各種危險因素,這些因素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具有特殊的意義。在這一章中討論的話題,包括自殺的理論和自殺行為、自殺的類型、自殺留言、自殺行為的前兆以及心理分析。自殺的預防、干預和善后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因此本章討論了應當如何幫助陷入自殺危境中的人。
第十三章拓寬與死亡有關的威脅的視域,講到了對于獲得死亡和瀕死的全面認識均至關重要的許多話題。這些話題包括冒險、事故、暴力、戰(zhàn)爭和新發(fā)現(xiàn)的疾病。最后一類包括艾滋病,它繼續(xù)威脅著全世界許多人的健康。這一章還討論了恐怖主義的威脅,包括對于2001年發(fā)生在紐約世貿大廈的“9·11”恐怖襲擊及其后果的分析。
關于人必有一死的含義的相關問題在本書最后兩章處于最重要的位置。第十四章除了報道臨死體驗外,還利用了各種各樣的宗教和非宗教的傳統(tǒng),目的是對人類有關不朽和來世的觀念和信仰進行廣泛考察。無論被看做一堵“墻”還是一扇“門”, 死亡對于我們怎樣過日子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第十五章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可以通過死亡教育而得到提高。本章討論了死亡學中新領域的例子,包括過渡性研究和實踐、對死亡教育目標的分類、獲得國際觀點以及創(chuàng)建有同情心的社區(qū)。這一章將本書中涉及的一大批話題歸結在一起,為思考未來歲月的死亡問題提供滋養(yǎng),并鼓勵讀者思考可以怎樣界定“好死”的概念。
在廣泛學科領域耕耘的教授們熱情地對《最后的舞蹈》進行了評論。他們的建議有助于使這本書成為一件杰出的教學工具。發(fā)表過正式評論的有:
中部阿肯色大學蘇珊·亞當斯
威斯康星州康科迪亞大學喬爾·安伯朗
布盧明頓市印第安那大學的莉薩·安杰邁耶
鮑林·格林州立大學托馬斯·阿蒂格
洛杉磯勞埃拉·瑪麗蒙特大學羅納德·基思·巴雷特
彭薩科拉市西佛羅里達大學邁克爾·比切姆
伊利諾斯州貝爾維爾地區(qū)社區(qū)大學勞拉·比林斯
馬尼托巴大學約翰·B.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