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你是否講過一個故事,該故事被你加入更多的有趣信息進行了修飾,然后有一天,當你第十次講該故事時,你會使自己開始相信這些附加修飾嗎?你認為你會講多少次之后,就無法控制自己滑向另一邊,并且以相信自己捏造的事實而告終? 實驗研究已經表明,在不真實回憶的趨向方面人與人是不同的,不真實回憶的差異可能是因為內在因素的不同或者人生經歷的不同(, Clancy et al., 2000)。盡管存在著這些不同之處,但是大多數人當在催眠的狀態(tài)下都會特別傾向于記憶扭曲或者記憶偽造。催眠師的問題引導或者催眠狀態(tài)下主體的期望可能導致偽造的記憶。不管大多數人想到的是什么,如果人們在催眠狀態(tài)下來恢復失去的記憶,所恢復的記憶有可能是虛構的(不真實的記憶)而不是準確的回憶,這些虛構記憶是圍繞著催眠師或者主體的期望而產生的。此類虛構可以描寫過去生活的回憶并且已經被用來解釋有些人會出現(xiàn)亂倫虛假記憶的原因(Goldstein, 1992; Wassil-Grimm,1995)。
下面的一則軼事雖然很極端,但卻是一個針對記憶的塑造本性和不可靠性的很好例證。這件軼事描述的是一次與真實事件不一致的再造式記憶,而記憶主體卻認為是真實的回憶。
一位獸醫(yī)來到心理醫(yī)生那里抱怨他一直遭受惡夢的困擾,這些惡夢都是關于當年他在越南戰(zhàn)爭時遭遇的情景。他會被滿身大汗、心臟急劇跳動、周圍是他受傷戰(zhàn)友的畫面以及到處都是血肉惡心的場景所驚醒。無法去除那種在戰(zhàn)壕里習慣了的持續(xù)戰(zhàn)備狀態(tài),警覺于任何風吹草動,反射性地握緊匕首。在此期間他會為親眼看到被殺掉的同伴而哭泣,或者會為一場格斗的回憶而驚恐尖叫。經驗豐富的心理醫(yī)生說戰(zhàn)爭已結束并且現(xiàn)在他是安全地呆在家里以便來使他消除恐懼。
但是,這位獸醫(yī)還是沒能被挽救回來,他通過吸入一氧化碳的方式自殺了。他死后,他的遺孀想把他的名字刻在位于華盛頓的越南戰(zhàn)爭紀念碑上,因為她認為丈夫無可爭議地是一位“戰(zhàn)爭犧牲者”。而對這位男士參軍經歷的進一步調查顯示,他從來沒有踏上過越南的領土。(Wassil-Grimm,1995,)
遺忘
不僅是記憶可以改變和損害我們的思維,而且我們也可以把它們完全忘掉。有些記憶確實就意味著遺忘,如我們以后再也不會用到的電話號碼。這種短期的記憶如果不加復述只會持續(xù)二三十秒鐘。一旦它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會被遺忘掉并且可能無法再被恢復回來。
對于我們的大多數思維,最重要的記憶是我們的長期記憶。這些記憶是指我們需要在考試中表現(xiàn)出色、討論柏拉圖的哲學以及對我們周圍世界的批判性思考等。與大多數人的看法相反,長期性的遺忘大多數發(fā)生在剛獲得信息不久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率會逐漸遞減。例如,我們大學生活過去一年之后會記得的大多數信息在兩年之后我們還會記得,而我們通過今天的閱讀而記憶的信息在幾星期之后很多都會被遺忘掉。
回憶與識別 識別信息要比回憶信息容易的多。在一項鮮明地顯示出識別能力的實驗研究中,向受實驗者以十秒一張的速度出示了2560張照片。最后一張照片出示完后一小時,向每一位受試者又提供了280對照片。每一對里的一張照片是來自于那套2560張照片集中的一張;另一張則來自于一套類似的照片集。每一位受試者被要求指認出同時也屬于2560張照片集中的照片。你認為準確的幾率會是多少?對于這種類型任務的回憶,人們期望的準確率最多能夠達到10%。但是,在這一識別試驗中,準確率卻在85%到95%之間!這就是為什么警察部門使用嫌疑人的照片供受害人辨認的原因之一。不幸的是,我們經常并不選擇如何來回憶信息。但是無論在什么時候,選擇識別通常都是更成功的?! ∥覀?yōu)楹芜z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