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迎接一年級新生時,我都會這樣問他們:“你們?yōu)槭裁匆蠈W呀?”每當這時,這些很稚嫩的聲音常常會這樣回答我:
“我們從幼兒園大班畢業(yè)了,所以來上學?!?/p>
“爸爸媽媽說我到了上學的年齡,所以我來上學了。”
我知道,對于這些理性思維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孩子來講,我問他們這個問題有些難為他們。但每次開班會時,我都這樣告訴一二年級孩子的家長們:“即使對他們有些難,家長也應該引導他們思考,因為只有擁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孩子才會充滿動力地去學習。”
當然,在很多時候,家長也常常會對我的觀點提出疑問:“現(xiàn)在孩子還小,讓他們思考這么復雜的問題,他們也不會想明白。不如等他們稍微長大一點后,如他們上到三四年級,我們再引導他們思考這個問題。”
這一觀點看似很有道理,但我要告訴家長們的是,正確的學習動機是孩子形成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正確學習習慣的前提。到了三四年級,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都將定型,如果我們在那個時候才去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學習動機,即使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先前的學習動機存在問題,也許在這一崇高目標的引領下,孩子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方面存在著很大的不足,進而會下定決心去改掉自己在學習方面存在的不足。當然,“知錯能改”是孩子的一種美好的品質,但如果我們退一步講,其實孩子可以不犯這些錯誤的。如果家長在孩子讀一二年級時就引導他們思考正確的學習動力,也許孩子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方面的不足就會少很多。
再退一步講,作為成人我只知道,一個人的習慣,以及對一件事情的態(tài)度一旦定型,是很難改正的,對于這些意志力還有些薄弱的孩子來講更是如此。所以,即使孩子在正確的學習動機引領下,他們在學習方面所存在的壞習慣,以及對待學習的不科學態(tài)度,要想改正起來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所以,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一個結論:孩子越早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他們才能越早體會到學習的真諦,才能越早形成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提到孩子的學習動機,一位家長曾這樣對我說:
我家孩子今年上一年級,他的學習動機就很簡單,那就是物質獎勵,如好玩的、好吃的、零花錢等。每次他不愿意做作業(yè)時,我都這樣對他說:“如果你去認真寫作業(yè),我就給你2角錢?!泵慨斶@時,孩子都會樂呵呵地去寫作業(yè)。
這種方法我用了很多次了,很好用。其實對于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學習動機應該就是那些具體可見的物質獎勵。
是的,從表面看來,這些還不太懂事的一二年級孩子是很容易滿足的,只要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如零花錢、好吃的等,他們就會樂呵呵地去學習。但對于他們來說,這種物質性的學習動機又會持續(xù)多久呢?心理學家們所做的試驗為我們揭曉了答案:
第一天,心理學家對一年級一個班的學生說:“如果你們能認真地寫滿一頁生字,我就給你們每人5角錢。”結果,所有的孩子都認真地寫完了一頁生字。
第二天,心理學家又對這些孩子們說:“如果你們認真把這幾道數(shù)學題做完,我就給你們每人4角錢?!苯Y果,開始有孩子不滿了:“昨天還是5角呢,今天怎么少了?何況做數(shù)學題比寫生字要難得多!”
接下來,心理學家給孩子們的金錢獎勵越來越少。最后,當這些金錢獎勵消失時,孩子們都怒了,他們集體“罷學”,再也不去做心理學家給他們分配的學習任務。
事實是這樣的,一二年級的孩子們都喜歡物質獎勵,但家長們絕不能用物質獎勵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因為家長的物質獎勵一旦減少或消失,就像心理學家所做的這個實驗一樣,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消失。所以,我從來不會用物質鼓勵我的學生去學習,因為我知道這種物質性的獎勵所產生的學習動力并不會長久,而且在很多時候,它還能促使孩子原有的那些學習積極性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