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孩子自私怎么辦
重視理由
有些孩子在家庭中,由于受到爸爸媽媽的過度疼愛,好玩的、好吃的均由孩子一人享用,久而久之,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產(chǎn)生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認為一切都是我的,慢慢養(yǎng)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不良心理習慣,形成驕橫跋扈的性格。如果爸爸媽媽不能及時糾正,這種自私心理會嚴重妨害孩子成長。
追根溯源
自私是一種不成熟行為。自私的兒童過分關心自己,只注意自己的歡樂和幸福,很少考慮他人,一切以滿足自己為主。
孩子為什么會自私呢?許多爸爸媽媽會感到不解。其實,從人的發(fā)展來看,嬰兒期是以自我為中心時期。這是動物進化過程中的一種生存本能的反應。2~5歲的兒童正在發(fā)展從多種角度、多種立場考慮問題的能力。最初,他們在觀察事物和考慮問題的時候,還不能超出他們實際所看到的。他們沒有認識到人們從各種不同的立場,以不同的方式在看待同一個事物,他們很少知道別人會有與他不同的情感。因此,兒童在對待事物和他人的時候總是直接地聯(lián)系自己,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自私產(chǎn)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兒童有天生的利己傾向。在兒童心理發(fā)展未達到成熟階段的時期,兒童往往單純地確定“我即世界”,這種自我中心雖隨時間和經(jīng)歷的推移逐漸轉(zhuǎn)向接納他人和減少利己行為,但兒童仍固執(zhí)己見,不能接受公正、正確的意見。于是,兒童衡量外界的標準便是是否有利于他,相應的行為也如此。另一方面是爸爸媽媽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錯誤教育所造成。其一是面對孩子的思想、行為反復無常、表里不一時,對孩子嘲諷、鄙視,使孩子產(chǎn)生畏懼心理,縮回自己的小圈子里,結(jié)果必然導致自私的產(chǎn)生。其二是過分寵愛,爸爸媽媽總怕孩子受一點苦、受一點委屈,對孩子過分的需求總是有求必應,容忍、遷就孩子的錯誤,這樣使孩子很自大,不關心他人利益,一切為自己。這就是爸爸媽媽的過分寵愛助長了孩子的自私。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開始慢慢認識到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別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時,必須要想到別人,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爸爸媽媽的責任是訓練兒童逐漸擺脫自我中心的束縛,逐步養(yǎng)成利他行為。人類社會是群體生活,它要求人們彼此之間必須相互協(xié)調(diào)、關心和幫助。如果一個人總想到自己,就容易發(fā)展成為一個自私、吝嗇、冷酷殘暴的人。
現(xiàn)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沒有兄長伴他玩耍,沒有弟妹要他照顧,好吃的食物,爸爸媽媽盡著他,圖書,玩具,也是他個人所有。在這種環(huán)境下,如果爸爸媽媽不想辦法補救,加以引導,只能使他們獨占的意識膨脹,自我中心意識加強。加上當今兒童普遍缺乏集體生活的體驗,不會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因而往往就會表現(xiàn)出自私的一面。
因此,前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議:“要教育學生心目中有別人。”“我們在教育上首先關心的是要讓孩子體會到為母親、為自己的同學而勞動的自豪感。見到她眼里閃爍著作為人的這種自豪感后,我才能說,現(xiàn)在,這個人身上的人性誕生了。”所以,爸爸媽媽在平時教育孩子時應該利用生活中的各種事情,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例如,孩子出外游戲,爸爸媽媽叮囑“不要調(diào)皮,小心汽車(這是教孩子注意自己)。”“媽媽
在家惦記著你(這是教孩子想到媽媽,想到自己的安全和媽媽也有聯(lián)系)。”經(jīng)常這樣引導孩子想到別人,那么“別人怎么樣”就會在他心目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有時為了避免孩子產(chǎn)生獨霸和搶先的不良心理,爸爸媽媽應從吃喝小事注意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品德教育。一個孩子在吃喝等日常生活上目無他人,在別的事情上也會只想到自己,不關心他人的。像前面提到的孩子吃獨食現(xiàn)象可能許多家庭都會碰到。爸爸媽媽要想糾正孩子的這個毛病,可以先從分食做起,即吃東西時,家庭成員每人都有一份。即使為保證孩子的營養(yǎng),讓他多吃一點,別人少吃一點,也要讓他知道,這不是他的特權,別人需要時,也有這種權利。吃飯時,最好全家人一起吃,不可讓孩子先上桌挑揀他愛吃的東西。平時,注意培養(yǎng)孩子禮讓長輩、禮讓小朋友、禮讓客人的好習慣。當孩子禮讓時,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只要我們在平時注意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孩子在做事時就會想到別人,孩子的“利他行為”也就會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