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會戰(zhàn)曼德勒(9)

大國之魂 作者:鄧賢


第一個受害者是個蓄金黃胡髭的年輕中尉。他雖然衣冠不整,臉上掛著傷痕,但是發(fā)育良好的身軀仍然透出旺盛的生命活力和青春氣息。當日本軍官逼近的時候,他甚至還在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該用什么態(tài)度對待這個敵人。

大佐猛然拔出長刀。鋒利的鋼刃好像毒蛇在空氣中咝咝地響著,然后化作一道寒光直直地射向俘虜?shù)纳眢w。俘虜來不及叫喊或者躲閃,甚至來不及感到疼痛,就被從肩到胯斜斜地劈成兩段。

大佐聽到敵人的骨骼和心臟在刀刃下呻吟和顫抖。

白人軍官們被這種駭人聽聞的野蠻屠殺嚇呆了。他們抗議,他們叫罵,但是沒有用。殘暴的日本大佐根本不管那一套,只管發(fā)瘋地揮舞長刀,左砍右劈,噴濺的鮮血糊了他一頭一臉。

最后一名戰(zhàn)俘在長刀舉起來的時候交了好運。師團命令立刻送一名英國俘虜去審訊,所以死神在最后一刻擦著他的頭發(fā)梢離開了。他是這場屠殺的惟一幸存者。他的名字叫威斯特·豪森,軍階上尉。豪森上尉后來在日本人的戰(zhàn)俘營又度過了三年苦難的歲月,一九四五年被營救回國。戰(zhàn)后神經(jīng)錯亂,死于一九四八年冬天。

聯(lián)隊長命令將剩下的緬甸和印度俘虜就地處決,不留痕跡。于是那種在中國南京和其他地方發(fā)生過千百次的集體屠殺又在緬甸中部的仁安羌重演。這批俘虜從軍官到士兵共計三百七十一人全部慘遭殺害,并毀尸滅跡。

戰(zhàn)后,經(jīng)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確認,類似集體屠殺在緬甸至少發(fā)生過十一起。

4

自以為大權(quán)在握的美國三星將軍約瑟夫·史迪威又一次在緬甸盟軍各軍事集團之間奔忙起來。他被授權(quán)在曼德勒組織一場會戰(zhàn),一場旨在打敗日本人和挽救緬甸的決定性戰(zhàn)役。他期待創(chuàng)造奇跡,把日本人趕下印度洋。中將一生中崇拜的偶像只有一個,就是法國統(tǒng)帥拿破侖。

與上次不同的是,在他身后那些參謀隊伍中,又多出來一群穿灰布軍裝的中國人。為首的便是個子矮胖的遠征軍總司令羅卓英。

委員長登機前面授機宜。他叮囑羅卓英:“我們吃的是美國飯,不是英國飯。你務(wù)必牢記?!绷_卓英困難地挪動矮胖的身體,開始在亞歷山大、史迪威和杜聿明的三方夾縫中努力起到彈簧墊圈的緩沖作用。

在緬甸盟軍的指揮系統(tǒng)中,亞歷山大居首,史迪威次之,羅卓英名義上排第三。但是無論亞歷山大還是史迪威、羅卓英都約束不了杜聿明。杜聿明直接受命于委員長,握有遠征軍的指揮大權(quán)。這樣,中國遠征軍的實際統(tǒng)帥就成了遠在重慶的中國總司令,其他人的命令一概無效。

四月中旬,接應(yīng)第二百師同古突圍的新二十二師完成掩護任務(wù),回到彬文那既設(shè)陣地。史迪威與杜聿明在確定會戰(zhàn)方式的問題上爆發(fā)爭吵。杜聿明堅持“逐次抵抗”的方針,步步為營;史迪威鑒于西路英緬軍已有潰退趨勢,決定集中兵力在曼德勒外圍與敵決戰(zhàn)。兩人相持不下。羅卓英站在史迪威一邊,他很樂意有機會壓一壓自己同胞的威勢,并且不失時機地把爭吵匯報給重慶。

關(guān)于曼德勒會戰(zhàn)誰是誰非的爭吵在后來的歷史學(xué)家那里又繼續(xù)過一陣,可惜均屬紙上談兵,無從驗證。委員長從重慶發(fā)來十個字的方針:“保存實力,切勿輕舉妄動?!豹?/p>

爭吵不了了之。杜聿明繼續(xù)“逐次抵抗”,史迪威無可奈何。

四月十六日,仁安羌英軍告急,剛剛?cè)刖挼男氯藥煄熼L孫立人奉史迪威之命星夜馳援,解了英緬軍之圍。這個勝利給迄無建樹的史迪威帶來一點小小的安慰和振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