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條件下,國家的強盛不能依靠傳統(tǒng)的權力對抗,中國對利益的追求不會也不可能采取簡單的直接路線,而是需要開發(fā)更廣泛的戰(zhàn)略資源和更廣闊的回旋空間、經過曲折的道路和較長時期的努力才可以達到。因此,我國較長時期的戰(zhàn)略似應選擇做一個自主的合作者,其中包括處理與整個國際體系、也包括與占主導地位的西方世界以及美國當前這唯一的超級大國的關系,在保持自主性的同時擴大與外界的經濟、安全合作,在合作中謀求國家利益的實現。對待具體的問題,既要敢于大步前進,也要敢于大步后退,不能死守某一種思維和行為模式。中國尤其需要借助機會和創(chuàng)造機會。戰(zhàn)略沒有靈活性就可能看不到也把握不住機會,最后反而會造成安全利益的損失。
從封閉到開放,加入世界的發(fā)展大潮,是我國推進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步驟,是時代的要求。然而中國的現代化不可能主要用借助外力的方式得以實現。現實要求我們在融入到世界體系中去的同時,必須保持自己民族的自主性,否則就會失去立足世界的根本。亦即中國的發(fā)展和進步應該首先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國內范圍,不斷改善國內經濟政治結構,推動社會的變革。雖然中國的生存和發(fā)展問題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在與外部的關系之中,國家安全受到來自外部的種種威脅,但比較而言,內部問題才是生存和發(fā)展的根據,外部問題在很多時候只是前提,是條件。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走過的歷程已經足以說明,中國有能力以開放的姿態(tài)博采眾長,也有能力發(fā)掘自身豐富的文化和歷史資源,并將兩者較為有效地結合起來進行現代化建設。只要中國能夠繼續(xù)保持開放的、充滿活力的發(fā)展態(tài)勢,進一步提高綜合國力,不斷推動社會機制的良性運轉,那么,中國所面臨的一切矛盾,包括來自外部的對國家安全的威脅,也就都有了解決問題的最重要基礎,同時也必將有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更加積極更有效的作用。一個穩(wěn)定、繁榮、強大的中國必將繼續(xù)對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做出特殊的貢獻。"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在這樣的條件下,對中國設置障礙,只能使中國人民保持更高度的警惕。在這一點上美國也是一樣,只有善于與進步中的中國打交道,自己才能獲取更多的利益。
一個大國的崛起,如果沒有國家內部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是難以想像的。英國的強盛時期是從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勝利開始的,美國是在北美印第安人的廢墟上并擺脫英國的統(tǒng)治后才發(fā)展起來的,而日本成為發(fā)達國家則始于近代的明治維新。社會變革是后進國家進入先進行列的一個必要條件,中國的未來發(fā)展,乃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根本上也必將繼續(xù)依賴于偉大的社會變革。
(唐永勝 國防大學戰(zhàn)略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中國崛起策一
從中美經濟共生體談起
2004年10月,國際知名的經濟學雜志《經濟學人》刊登了一篇題為《龍與鷹》的文章,饒有趣味地闡述了當前世界經濟的根本特點。其論點簡單闡述如下:當前世界經濟由兩個火車頭拉動--中國小火車頭和美國大火車頭。中國是世界的產品生產者,或稱為"世界工廠";美國則是世界的消費者或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負責消費世界各地生產的產品。亞洲各國把對美國的產品出口看成是自己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和經濟驅動力。中國和其他亞洲各國生產的產品源源不斷地銷往美國,產生了對美國的巨額貿易順差,積累了豐厚的外匯儲備。亞洲主要經濟大國為了支撐及推動本國經濟的發(fā)展,把自己賺來的外匯儲備再投入到美國的金融和資本市場,購買美國的債券和股票,用自己的錢去促進美國消費者的消費。美國消費者本來就有提前消費和超前消費的習慣,在有了亞洲大金主如日本和中國巨額借貸下,美國的消費市場更是無比旺盛,美國人大量購買來自亞洲各國,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廉價產品,這又進一步刺激了中國這臺世界工廠的發(fā)動機。這樣就產生了中美經濟連體嬰兒的現象:世界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和社會主義中國在經濟上緊密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共同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fā)展。這種奇特的模式有一個明顯的弊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家庭和個體能無限制地提前透支消費下去,因為這樣負債消費到一定時候就會達到國際公認的警戒線,置國民經濟于險境。事實上美國的雙赤字現象一直為國際經濟界關注,也就是財政赤字和經常項目赤字的問題。財政赤字是由于美國政府不斷擴大的開支引起的,而經常項目赤字是由于美國政府和消費者支出大于收入所引起的。這兩項赤字就像兩顆不定時的炸彈,一直懸掛在世界經濟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