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節(jié):二、日俄戰(zhàn)爭硝煙下的"清末新政"(9)

日本改變中國 作者:王海濤


曾經的保守者如今變成了改革者,甚至比此前的改革者走得還要遠。曾經下令讓李鴻章鏟平康梁祖墳的慈禧太后,這時候比康梁還要"開放"??盗寒敵跸M麖U除科舉因怕得罪天下讀書人,而最終只公開倡導廢八股。此次新政,則實現(xiàn)了康梁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關于清末新政的后果,有人認為其具有明顯的消極作用,具體表現(xiàn)為增加了人民的負擔和導致北洋軍閥的崛起。

這就是政治改革的特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甚至根本不知道將"動"到哪里和動到什么程度。即使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后果也往往是不可控的。天時地利人和,哪一個因素不足,都有可能使改革偏離既定的目標。

但新政的積極意義卻是不能抹殺的。

在經濟上,新政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了明顯發(fā)展。1904-1910年間,設廠數(shù)目與投資總額都大大地超過了以前。

在政治上,清末政權機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清末新政前,清政府基本上還是封建的政權機構。在清末新政期間,卻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表現(xiàn)在1906年前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以及設立商部、練兵處、巡警部、學部等;還表現(xiàn)在1906年11月重新更定官制。除內閣、軍機處仍舊外,新設立或改名稱的有:外務部、學部、民政部、度支部、陸軍部、法部、農工商部、郵傳部、海軍部、軍咨府、資政院、審計院。至此,清朝政權機構開始邁向近代化。

盡管改革的目的是維護皇權,但這場政治體制改革之深,已經在很大程度對中國過去2000年的政治運作體制進行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其變化之多,不亞于2000年前所出現(xiàn)的"秦政制"。

在軍事上,清末中國軍隊發(fā)生了較大變化。由于清末新政時注意編練新軍,辛亥革命爆發(fā)前全國已編成16鎮(zhèn)。于是,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也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新軍。

在思想文化上,通過清末新政,結束了科舉制度的歷史。出現(xiàn)了辦學熱潮。隨著清末"預備立憲"的開展,西方資產階級某些思想得到了一定的傳播,在中國封建專制思想體系中透進了一線民主的霞光。

在階級關系上,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有了明顯的增長,特別是這時,民族資本的中小企業(yè)大量涌現(xiàn),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中下層的力量有了明顯壯大。

新政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并在客觀上迎合了中國進入近代史以來"挽救民族危亡"這一主題。

這場改革因為觸及政治改革這一深層問題,可以看作是對洋務運動的糾正和發(fā)展。如果這一改革能夠發(fā)生在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開始的時候,則中國后來的走向肯定會讓人產生更多的遐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