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奚淞主編《雄獅美術(shù)》,《漢聲》諸君經(jīng)常下鄉(xiāng),有時云門巡演,我也請假,課上得斷斷續(xù)續(xù)。一九七六年,蔣勛從巴黎回來,只上到最后幾堂李義山。但住在光復南路的俞老師有時也會在晚上穿過忠孝東路,到延吉街巷弄里的《雄獅美術(shù)》,找他“聊天”。至于比蔣勛早兩年從倫敦回來的王秋桂,老師沒讓他參加我們的“補習”,直接把他送到俞大維先生的書房。
記得有一天,又只剩我一個人上課。講到唐太宗,老師說“有容乃大”,順手拈起一張碎紙,用秀麗的鋼筆字寫下那四個字,略略頓一下,把下面四個字也寫出來,“無欲則剛”。
云門的工作讓我常覺不勝負荷,一夜在他家書房,忍不住就跟老師說我想把舞團解散。溫雅和悅的俞老師斂起笑顏,“你這么年輕,只要做下去,一定看得到結(jié)果。我年紀一大把,身體也不好,看不到那天了,還是愿意盡我的力量來鼓舞你們!”老師拍桌怒斥:“不許你解散!”
星期三上午聚會斷了,我們?nèi)匀焕^續(xù)上課。老師找我們吃飯,找我們看戲,繼續(xù)讓我們從他的談話里學習。不見面的日子,甚至剛剛分手才回到家,老師的電話就來了,談他讀到的書、看到的戲、想到的事,或者剛剛沒講完整的觀點。每個人都常接到電話,常近午夜,可以聊到一兩點。馬友友首度來臺演奏,老師大為激賞,講了很多天,順便又為我溫習了《齊物》中的“天籟”。
俞老師逝世后,很久一段時間,我在睡夢中,仍然聽到電話鈴聲,掙扎著想起來接電話。
老師離去后不久,蔣勛說,我們都不如俞老師,也做不成俞老師,但是大家努力,加起來的力量,希望能多少彌補老師留下來的空缺。
三十年,社會有天翻地覆的改變。大家都努力,但是力量不斷被抵消,很難累積。俞老師留下的那個空缺仿佛愈來愈大。
怡太旅行社已遷移,老樓房拆除改建,經(jīng)過館前路四十號舊址,我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彼得三度不認耶穌”的故事。
寫于俞大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暨百年冥誕
原載于《聯(lián)合文學》二○○七年五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