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武帝和竇太后“斗法”(2)

皇帝家的那些事兒 作者:胡衛(wèi)紅


推崇儒學和重用儒士,意味著“無為”思想淡去、“有為”思想抬頭,也意味著“文景之治”的終結(jié)。風暴就要來了,一個新時代即將開始,以竇太后的政治嗅覺,豈能聞不出味兒?所以她果斷出手,逼迫劉徹撤了衛(wèi)綰、直不疑,起用竇嬰為丞相、田鼢為太尉。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為人耿直,不喜奉承,曾因得罪竇太后而被革出宗門,后因平定“七王之亂”有功,又重獲信任。田鼢是劉徹的生母王太后的弟弟,為人貪鄙。竇嬰和田鼢都喜好儒術(shù),明里順從竇太后的意思,暗中卻是另一套。他倆又推舉儒士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趙綰和王臧又聯(lián)合向劉徹推薦了他們的老師、魯國大儒申培。申培公是研究《詩經(jīng)》和《春秋》的權(quán)威,已經(jīng)八十多歲了,被任命為太中大夫,相當于高級顧問。這樣一來,朝廷的主要職位都姓“儒”了。

雖然劉徹上次被祖母拂了面子,但是他并沒有放棄“獨尊儒術(shù)”和建立“有為政府”的計劃,只是變得謹慎了,一方面,他依照約定,朝廷所有政事都隨時向竇太后請示;另一方面,他跟竇嬰、田鼢、趙綰、王臧、申培等人一起,小心地邁動著改革的步伐。根據(jù)王臧的建議,劉徹模仿“古制”,變革歷法、服飾、天子的巡狩禮儀,設(shè)明堂接待諸侯和舉行各種儀式等。這些改革措施用的雖是儒禮,但不會動搖國家的根本制度,竇太后自然不會干預。劉徹的膽量漸漸大起來,又出臺了兩條政策:

一是所有諸侯都必須回各自的封地;

二是外戚行為不端者要革出宗門。

從表面看,這兩條政策堂堂正正,但實際上,卻暗藏玄機。竇太后的權(quán)勢為何能跟皇帝以及朝臣們對抗?因為她是一個重視骨肉親情的人,深受劉氏宗族和竇氏外戚的擁護和愛戴,他們也成了她的力量之源。如果將劉氏宗族遣回封地,變著法子將竇氏外戚革出宗門,等于斬斷了竇太后的羽翼,她一個老太太,還能有什么作為?

以竇太后的政治警覺性,豈能看不出其中的玄機?只不過,她一時不能決定采取何種程度的反擊,所以暫時不動聲色。趙綰又向劉徹建議:竇太后喜好黃老術(shù),討厭儒學,政見難以相合,以后不要再跟竇太后商量政事了。

竇太后聽說此事,終于怒氣勃發(fā),質(zhì)問趙綰:“難道你想做第二個新垣平嗎?”

新垣平是漢文帝時的一個術(shù)士,因謀反被誅滅三族。這個警告可以說極其嚴厲了!

隨后,竇太后命人找出趙綰、王臧的罪證,將二人交給官府治罪。趙綰、王臧連申辯的機會都沒有,在獄中被逼自殺。推薦王臧、趙綰的丞相竇嬰和太尉田鼢引咎辭職,而劉徹的所有改革措施全部被29 叫停。

至此,劉徹在與祖母的較量中一敗涂地。他也深刻認識到,皇位不等于權(quán)力,他享有帝王之尊,帝王之權(quán)卻在祖母手中。

但是,“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美”,祖孫斗法,注定是年輕者勝出,因為“歲月不饒人”,老年人再怎樣有能力也都會輸給時間。公元前136 年,竇太后去世,劉徹再無顧忌,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行動,“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shù)百人”,而后相繼出臺各種改革措施。至此,一個崇尚極權(quán)的新時代來臨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