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6月,《時代》雜志發(fā)表了一篇以《我們相信上“錠”》為標題的報道,其中提到:“動作迅速的美元投機客、長期投資者以及只是害怕通脹的儲蓄者,將大量資金投入黃金市場購買金錠,以致上周的金價打破了歷史紀錄,漲到了每盎司27715美元的價位……有人預計金價到明年夏天還會上漲到300美元……這些預言開始自我實現(xiàn)了。”于是人們開始在金銀幣店鋪前排隊,期貨交易中心的電話也開始響個不停。一股黃金熱潮在美國產(chǎn)生了。但是當金價沖破300美元時,專家學者們和媒體開始預告金價即將到頭,并警告投資者若繼續(xù)買進黃金恐怕會蒙受巨大損失。
不過事實證明這些人的說法錯了。這股黃金熱潮轉(zhuǎn)變成了20世紀的淘金熱。在1980年1月的《時代》雜志上,一篇以《投奔貴金屬》為標題的文章中說:“這是史上最令人目不暇接的漲勢之一,并且激發(fā)了人們對黃色金屬的誘惑心理,使其成為在沖突和不安的時代中,人們最先考慮想要擁有的物品……美國和歐洲各個城市里,成千上萬的人們聚在珠寶店和金銀錢幣店前大排長龍,他們被報紙不斷報道、甚至收音機每小時整點廣播的令人大開眼界的黃金與白銀價格所吸引?!?/p>
我還記得當時看到的新聞報道,在直升機上拍到的鏡頭中,許多人在當?shù)氐慕疸y錢幣商店門口前大排長龍的景況。這家店正好位于市區(qū)里某個主要街道的中心,這些人從店門口排到門外,沿著大街、轉(zhuǎn)過街角,并繞到另一條平行的街道上。
我當時并沒有買黃金。那時候我只有二十四歲,剛剛開始忙于自己的事業(yè)。但是我的父親買了,還有我所有朋友的爸爸們也都跟著買了。他們屬于不成熟的投資者,也是盲目追價的大眾……而群眾進場的時機往往都是錯誤的。從1975—1978年間,有太多的機會可以在100—200美元的價格時進場,但是很少有人這么做。相反,一直到金價漲破400美元時,大眾才開始瘋狂地跟進。
投資策略是很簡單的:逢低買進,逢高賣出。如果你買得夠低,那么你根本不需要費心去抓走勢,不用太糾結(jié)何時會達到高點。20世紀70年代,如果有人以低于200美元的價格買進黃金,只需幾年的時間就會擁有不錯的收入,他也會有許多機會以600美元的高價賣出。道瓊斯工業(yè)指數(shù)需要幾年才能漲三倍?然而買進黃金,只需一年多一點就可以辦到。如果你在最低點買進,然后在最高點賣出,你就會在不到三年半的時間內(nèi)獲利85倍;如果你是在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結(jié)束的時候買進,那么你的投資將可以賺到24倍。
綜觀歷史,每個政權(quán)或銀行一開始都會有一些黃金和白銀。接著為了“便民”,便將笨重的黃金和白銀儲放起來,并印制一些收據(jù)讓民眾當作通貨使用。然而問題出在他們從不肯停止印制這些收據(jù)。他們不斷地印制,直到有一天民眾終于意識到他們手上的收據(jù)已經(jīng)貶值,然后黃金和白銀的價格便會暴漲,來追平所有發(fā)行的收據(jù)。
圖4和圖2及圖3相同,只不過稍有些變化。圖4的時間延長到了1985年。粗黑線仍然表示當時美國儲備的黃金價值(即國庫所擁有黃金的盎司數(shù),乘以當年的金價)。但是最大的差別在于,從1960年起,就出現(xiàn)了兩條灰線。下方的灰線所代表的與前兩張圖表一樣,是美國的基礎(chǔ)貨幣發(fā)行額,而上方那條灰線除了基礎(chǔ)貨幣之外還加上了未清償貸款(未償付的信貸余額)。我個人認為,未清償貸款也應該并入總貨幣發(fā)行量之中。雖然信貸額度并非存在的實體貨幣,但是僅靠一個簽名就能憑空冒出,它仍歸銀行所擁有,并可以用來購買商品和服務。一旦轉(zhuǎn)移到出售該商品或服務的人手中,這些金額就會變成一般的通貨而存在,并且不再銀行所有。因此這位商人就可以再用這筆錢去購買其他商品或服務,進而變成通貨膨脹的因素之一。這類非實體貨幣將會不斷地在貨幣供給量中流通,直到某人將其價值賺回來,并清償他的貸款為止。只要未清償額度繼續(xù)存在,貨幣供給量就會隨之膨脹。
在這張令人驚訝的圖表中你會發(fā)現(xiàn),黃金這兩千多年以來一直在不斷地重新核定本身的價值,就如同它在公元前407年的雅典第一次所做的事情一樣。就算美國在1959—1971年間流失了將近一半的黃金儲備量,但是通過自由市場的機制和公眾的意志,金價再次重新自我定價,直到完全反映發(fā)行的通貨為止。那時候黃金的價格不斷上漲,直到美國國庫所儲備的黃金總價值超過當時美元的貨幣基礎(chǔ)發(fā)行量(135,000,000,000美元)的價值。金價還是持續(xù)上漲,直到超過貨幣基準額連同未清償信用余額的總和,也就是195,000,000,000美元,并且還漲到225,000,000,000美元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