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利之則來,害之則去。民之從處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無擇也。
——《管子·形勢解》【譯文】
對于百姓,給予好處,他們就歸附;損害了利益,他們就背離。百姓追逐利益,就像水向低處流,四面八方無所選擇。
現(xiàn)今經(jīng)常說的“利害關系”就是從管子這句“利之則來,害之則去”而來的。后來則有《列子·仲尼》的“盛衰利害不能易,哀樂不能移”,《史記·龜策列傳》的“先知利害,察于禍?!?。
“利害”不是要考慮是不是對自己有“利”,而是要考慮是否對民眾有“利”;也不是要計較是否對自己有“害”,而是要考慮是否危害到人民。這是一個國家、政黨、集體最根本的“利害”關系。給人民帶來利益,人民就跟你走;給人民帶來危害,人民就背離你而去?!摆吚芎Α笔侨说奶煨裕盐樟诉@一點就能贏得民心,贏得民眾,就取得了勝利的基礎。
民心所向永遠是國家盛衰的風向標,而“利”和“害”是決策取舍的標準。一個政黨、集團,在獲得政權之后,往往為獲取集團的利益而損害人民的利益,讓民心背離,從而造成歷史盛衰更替和循環(huán)。
企業(yè)在做決策時,要以員工的“利害”作為著眼點和取舍的標準,經(jīng)營企業(yè)就是經(jīng)營員工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