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的和尚對這種現象感到好奇,便統計了一下每天扒著門縫兒往里窺探的人數。這一數不要緊,大家被巨大的數目嚇了一跳,窺探的人一個挨著一個,竟比之前開門時多了幾十倍。
在這種情況下,加娜廟終于向游客開放了,不過這次開放與以前不同,和尚們把一道影壁立在大門的里面,阻擋人們的視線。人們總想一探究竟,所以踴躍購票。和尚們還有意鎖上幾間房門,留些小縫供人們窺探。房里同樣放了屏障,讓人窺探起來很費勁。不過仔細一看,也只能看到一張老床,一個老柜,一雙舊鞋,再向里看,還能看到一個小泥菩薩。但人們卻樂此不疲。
后來加娜廟里來了一個奇怪的和尚,這個和尚沒什么知識,也沒什么特長,但說話從來都是說半句,故意留半句不說,故意不把事情說完整,他是真的沒有本事說完整??烧驗檫@樣,前來討教的人反而說這和尚的學識高深莫測,非常靈驗。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對加娜廟與這位和尚都有濃厚的興趣,將其奉為神靈,前來燒香拜佛的人與日俱增。
加娜廟及那位和尚之所以那么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顯然是因為“禁果效應”在發(fā)生作用,正如那句話所說,“越想推廣傳播,越要閉口不說”,留一點窺探的小縫,給人一個巨大的想象空間,欲語還休的效果可以吊足聽眾的胃口,你也不妨妙用一下“禁果效應”,達到你想要的說話效果。
啟示2:妙用“禁果”,教出好孩子
我們知道,孩子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如果巧妙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使禁果效應的積極作用得到發(fā)揮。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有人發(fā)現,把5只不透明的茶杯往下扣著,放在茶盤里,孩子對它們毫無興趣。接著他把一塊糖果放在一個杯子下面,重新扣上,臨走時對孩子說:“杯子下面放了東西,不要亂動啊!”然后佯裝走出去,在外面窺視。結果,孩子忍不住要打開杯子看一看,有的孩子還要把每個杯子翻開仔細觀察一番,然后再放好。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因為孩子天生有一種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是探究、求知的動力,如果對一件事情不做任何說明,而是簡單地禁止,就很容易使這件事更具有吸引力,自然地,孩子會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這件事情上,于是便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通過偷食“禁果”以使心理平衡。這就啟示我們,為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可以巧妙利用禁果效應。
有個孩子學習電子琴一年了,再也不想彈了。聰明的爸爸就買回一臺高級電子琴,藏在自己的臥室里,還特別提醒孩子不許去碰,孩子急了,“爸爸,電子琴不是給我買的嗎?為什么不讓我彈呢?”爸爸故意激他:“是給你買的啊,但是你學不會,你也不想學,碰它干嗎?”“誰說的!”孩子激動地叫起來:“我一學準會?!币院?,每當爸爸不在家時,孩子就悄悄偷著彈。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方面,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加以巧妙地激將,就能達到不錯的教育效果,使孩子按照父母期望地那樣去學習。在孩子的學習中,禁果效應經常被運用到,比如一位老師就充分運用禁果效應,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在一次上新課前,老師故弄玄虛地說:“同學們,我這里有一道題,本想讓你們做一做,可是我自己都沒辦法做出來,所以啊,我覺得你們根本做不出來?!?/p>
“老師,做不出來就做不出來唄,你總得讓我們看看吧!”有幾個同學忍不住叫起來,老師假裝無可奈何的樣子,把那道題寫在黑板上,于是全班同學都忙碌起來了。
不一會兒,超過一半的學生舉起手來,老師拖著長腔問:“怎么樣,我就知道你們做不出來!”誰知,學生齊聲說:“老師,我們做出來了!”還有一名同學站起來,說出了自己的解題思路。
老師聽完學生的講解,做出甘拜下風的樣子說:“同學們,你們真了不起,老師也有不如你們的時候啊,看來這門課你們一學就會,有沒有信心?”同學們齊聲回答:“有!”就這樣,老師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