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重視孩子最初對世界的探索,積極回應他們的每一個問題。同時,父母還應該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不能以權威來壓抑孩子的天性。
孩子既不能受清規(guī)戒律的束縛,也不應受到權威的壓抑。受到權威的壓抑,孩子的辨別能力就會萎縮。如果沒有辨別能力,也就談不上有獨特見解和首創(chuàng)精神。不僅如此,它還會形成孩子病態(tài)地接受暗示的心理。久而久之,在權威壓抑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精神上就會產(chǎn)生種種缺陷。所以說,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辨別能力,不論在教育中還是在行為指導上,都不能用不準反駁的權威去壓制他們。
要知道,父母是人而不是神。父母們常犯的錯誤,就是當孩子問出一個他們答不上來的問題時,為了保住面子,隨便給出一個錯誤的答案,甚至以大聲呵斥孩子來掩飾自己的尷尬。我從不這樣做。
當我兒子提出問題時,我總是給予鼓勵,并耐心作答,決不欺騙兒子。在教育上,我覺得再沒有比教給幼兒錯誤的東西更可惡的了,這個錯誤可能會影響到孩子一生,因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所以,在對兒子的教育中,我堅持竭力排斥那些不合理的和似是而非的知識。在給兒子解答問題時,我盡量做到我的說明易懂,而且充分考慮到孩子在現(xiàn)有的知識與思維能力下,是否能完全加以接受。因為父母如果隨便給一個過于深奧的答案,孩子不能理解,結果仍然解不開心中的疑團,他們就會一直不停地追問下去,很多父母就是這樣被問煩的。
我從不認為由于我比兒子懂得多,就有資格在他面前充當權威。當兒子問到我自己也不懂的問題時,我會向他承認。比如,有一次兒子問到我天文學方面的問題,我就干脆老實地回答說:"這個爸爸也不懂。"于是我們兩個人就一起翻書,或者去圖書館查閱資料,一起把那個問題弄懂。并且我還向兒子表示感謝:"如果不是你今天提問,爸爸至今也沒弄懂這個問題呢。所以你以后要多多提問,我們一起來學習知識。"在這樣的鼓勵下,兒子的問題果然源源不絕。
等到兒子再大一點,懂得的知識更多一點,他再提出問題時,我就不再立刻給出答案,而是讓他先思考一下,盡力自己去找出答案來。如果兒子給出的答案和我的不同,我也并不一口否定,而是幫他分析,找出錯誤。有時候我會說:"其實你的答案也有道理,也許是爸爸錯了,我們去看看書上怎么說吧。"
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我都堅持將自己放在與兒子平等的地位上,從而也給兒子灌輸了不迷信權威、追求真理的精神。
羅森布魯姆教授的數(shù)學教導方法
在培養(yǎng)兒子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在所有的學科中,再沒有比數(shù)學更難使孩子感興趣的了。因為其他學科,比如植物學、動物學、地理學,都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實地接觸,在游戲玩樂中就學到許多東西,孩子的興趣自然高漲。唯有數(shù)學,它是一門純抽象的學科,只能依靠自己的思維能力,好動愛玩的孩子會覺得太枯燥。
我兒子剛開始也不喜歡數(shù)學。盡管我早已通過游戲法很容易地教會了兒子數(shù)數(shù)和數(shù)字,并用作買賣的游戲很容易地教會了他錢的數(shù)法,然而,當我要教他乘法口訣時,卻碰到了麻煩:兒子有生以來第一次厭棄學習。由此可見,即使是已到5歲左右的孩子,也是不喜歡死記硬背的。后來我把口訣編成了歌詞供他唱,他還是不喜歡。
這時我真是有些擔心了。當時兒子才5歲,已經(jīng)能用3個國家的語言說話,還懂得動物學、植物學和地理學,在神話、歷史和文學方面也已達到初中畢業(yè)生的水平??墒?,他在數(shù)學方面卻很弱,連乘法口訣都不會。他是否在學業(yè)上有所偏向了呢?一個偏科生顯然不符合我培養(yǎng)孩子的理想。我的理想是使兒子均衡發(fā)展,在成材的同時真正感到幸福。片面發(fā)展的人不可能成為真正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