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由于貨源的減少,馬爾伯勒美術館轉而以買賣現(xiàn)代派繪畫作品為主。勞埃德在倫敦生意興隆,遂又于1963年買下了一家紐約美術館的全部產權。不久,他就同許多現(xiàn)代派美術家,如戈特列布、里弗斯、波洛克等,簽下合同。這座坐落在第57大街上的馬爾伯勒美術館在6年之內成為現(xiàn)代派美術最成功的出口,委托勞埃德出售作品的美術家,世界各地都有,而他的買主中,則包括了教皇保羅六世。
勞埃德對美術作品并無興趣,只關心如何通過買賣作品以賺錢。所以,他采取了純商業(yè)式的交易和職業(yè)化的處理。大部分情況下,作品都是代銷的,美術館于成交后收取傭金。傭金比例由美術家與經紀人協(xié)商而定,一般在售價的25%至50%之間。美術館提供從展出場地、廣告、推銷、目錄、郵寄、保險到運輸?shù)娜追铡?
對于勞埃德的這一安排,作為委托人的美術家一直很感滿意,因為在馬爾伯勒美術館,他們的作品可以賣到最高價,除了有機會陳列作品之外,不管銷售好否,美術家都可以得到固定的生活津貼。所以,各國美術家都愿意同勞埃德及其美術館來往。
因為經營有方,馬爾伯勒美術館成為現(xiàn)代美術世界中的一個超級大國,它在蘇黎世、蒙特利爾、多倫多、羅馬、東京、倫敦都設有美術館,其總部則設在列支敦士登。勞埃德雇用了100多個雇員,其中包括6個會員,租借了電報用戶直通線路,用各種方法安排付款,并能以黃金或任何通貨支付。馬爾伯勒美術館后來發(fā)展成一個美術世界的跨國公司:每年銷售總額為2500萬美元,約占世界美術品市場的5%到10%。
勞埃德在美術品市場上的活動能量和經營魄力,從他與已故猶太畫家馬克·羅斯科的一筆一攬子交易上,可以略見一斑。
馬克·羅斯科是一位出生于俄國移居美國的猶太人,也是一個著名的畫家。在本世紀40年代,他同一批美國畫家(基本上都是猶太人)一起,造就了第一種真正美國的、有國際影響的藝術風格--抽象印象派。在其全盛時期,羅斯科聲望日隆,作品價格扶搖直上。原先,羅斯科一直請悉尼·賈尼斯作為代理人。到60年代因“美學觀點”不同,羅斯科退出了賈尼斯的畫廊,轉而由勞埃德作為其代理人。
1963年羅斯科賣給馬爾伯勒美術館15幅畫,價格為14.76萬美元,全部畫款在4年內付清,平均每幅約為1萬美元。到1969年,羅斯科的油畫價格上漲了100%,每幅畫的價格可達2.1萬美元。這時,勞埃德又同羅斯科簽訂了一個協(xié)議,商定以105萬美元的價格出售87幅畫。以后又補充了一項附加協(xié)議。把價格總額提高到144·6萬美元,總計108幅畫。同時商定,在以后的14年(羅斯科的期望壽命)里,不管勞埃德或馬爾伯勒美術館發(fā)生什么事情,羅思柴爾德銀行每年都將支付給羅斯科10萬美元,為此,馬爾伯勒美術館向該銀行抵押了相當可觀的財產。作為回報,美術館取得了在今后8年中作為羅斯科唯一代表的權利,藝術家本人每年只能自行出售4幅畫,且要付給美術館10%的傭金。
這樣一種不顧藝術潮流和美術家創(chuàng)作狀態(tài)變化的長期安排,是有極大風險的,事實上,協(xié)議才執(zhí)行不到1年,羅斯科就自殺身亡,日后還派生出許多事端,把勞埃德弄得焦頭爛額。但正是從勞埃德毫無顧忌地把風險機制引入美術品市場,可以看出猶太美術商在將美術世界市場化和美術品市場合理化的道路上,走出有多遠。也許正因為這個緣故,勞埃德才受到了各方面的攻擊,才被拖入同羅斯科子女的訴訟。這種沖突看似不同生意人之間或者審美家與生意人之間的沖突,但深層次上,也許正是原先手工業(yè)小作坊式的美術品交易方式同猶太商人所代表的藝術世界市場化、藝術品商品化和藝術品交易合理化的一般趨勢之間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