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荀況·講禮才能強國(1)

子這樣曰過 作者:閑茶


海明威說世界是美好的,

值得我們?yōu)橹畩^斗,

我只相信后半句。

——著名影片《七宗罪》

孟老師可以算是儒家的理想派,因為他主張的人性本善,王道仁義無疑都代表了一種美好的愿望。而本文的主人公荀況,則可以算是儒家的現(xiàn)實派。

荀子,名況,字卿,大概在孟老師年滿花甲的時候出生(公元前313年),家鄉(xiāng)是山西,和孟老師一樣,荀老師從小加入儒家門派,因此祖師同樣是孔老師。

按這個道理,荀老師長大后應該沿著前輩們的道路,繼續(xù)宣傳仁義,力圖實現(xiàn)王道。

實際上不是。

當時的中國處于戰(zhàn)國晚期最混亂的時刻,戰(zhàn)爭變得越來越殘酷,對于各個國家來說,已經(jīng)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關(guān)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荀況出生在亂世,長大后流浪于各個國家,一生都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雖然他學的是儒家的仁義愛人,看到的卻都是你爭我奪,是爾虞我詐,是血與火的拼殺,是老百姓失去親人、失去家園的痛苦。

生在亂世是沒有選擇的,但可以選擇去結(jié)束亂世。國家統(tǒng)一,結(jié)束戰(zhàn)爭,這不也是愛人嗎?

當時最有希望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是強大的秦國,荀況曾經(jīng)到訪過秦,秦國的強大軍事,簡單高效的管理政策,老百姓的質(zhì)樸單純,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也直接影響了他的理論。

而孟老師非常不欣賞當時那些稱王稱霸國家的做法,比如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首齊國國君齊桓公,孟老師壓根就看不上眼,不但認為他沒有什么大的功績,而且連走的路線都是根本錯誤的,不值一提(仲尼之門無道恒文之事者),也就順帶著瞧不起齊國最大的功臣管仲,覺得自己比管仲起碼強一百倍。

荀老師的態(tài)度就截然不同,他贊美齊桓公精明強干,知人善任,贊美管仲才華橫溢,兢兢業(yè)業(yè)(齊桓公有天下大節(jié),管仲之能足以托國),甚至連“春秋五霸”這個榮譽頭銜,也出自于荀老師之手。

所以荀老師不會選擇去做孟老師第二,雖然他們同屬儒家門派中人,如果按師承關(guān)系算的話,他還是孟老師的小師弟,不過這個小師弟卻不得不看清現(xiàn)實,和大師兄唱唱反調(diào)了。

荀老師最引人注目的觀點,剛好就是和孟老師對著干的:人性本惡。

人生來不但沒有善良的本性,反而都是惡的本性。

舉個例子:

兩小孩剛生下來,知道把奶瓶讓給對方嗎?知道不穿衣服會害羞嗎?知道要同情先天性唇裂的小朋友嗎?

您說呢?

所以荀老師認為人生來不但沒有什么謙讓之心、同情之心、害羞之心,反而具備了貪念、不知廉恥等等這些惡的玩意兒,這些惡才是人的本性。

不過惡歸惡,還不至于人人以后都會變成十惡不赦的大壞蛋,荀老師同樣相信每個人都能成為圣賢,這個成為圣賢的方法不是發(fā)揚自己的本性,而是來自后天的教育,用后天的教育,來改造消除先天的惡念。

那教什么呢?

答案是教禮。

實際上這個禮,本質(zhì)還是孟老師倡導的那個周禮3.0,不過荀老師把周禮3.0里有關(guān)人性本善的部分全部去掉,往里面添加了自己獨創(chuàng)的人性本惡的部分,并引申開來加入其他內(nèi)容,最終升級成為周禮4.0.

我們再次回顧一下“周禮”的發(fā)展史,到現(xiàn)在周禮已經(jīng)共有四個版本了,分別是周朝的周禮1.0,孔老師的周禮2.0,孟老師的周禮3.0,以及荀老師的周禮4.0.

學好周禮1.0,能做到“德”;

學好周禮2.0,能做到“仁”;

學好周禮3.0,能做到“義”;

那學好周禮4.0呢?

答案是四德(仁、義、禮、智)其中之一的“禮”。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三位老師的側(cè)重各有所不同,孔老師最強調(diào)“仁”,孟老師最強調(diào)“義”,荀老師則最強調(diào)“禮”。

為什么荀老師認為“禮”如此重要呢?

荀老師主要說了四點原因:

第一,人和禽獸是不一樣的,人之所以能夠叫做人,不僅僅只是用兩條腿走路身上不長毛而已(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

世界上有狗爸爸和狗兒子,但狗兒子不會尊重狗爸爸,要是餓了,該搶的骨頭照樣搶。狗狗也分男狗狗和女狗狗,但男女狗狗之間想親就親,想摸就摸,想來就來,也不會講什么非禮勿視非禮勿言男女授受不親。

而人要想不像狗爸爸狗兒子,男狗狗女狗狗這樣關(guān)系混亂不堪,就必須建立社會關(guān)系。人是因為有了社會關(guān)系的存在,才能夠被叫做“人”,維持這種社會關(guān)系的,就是“禮”。所以要想變成“人”,必須存在“禮”。

第二,人生下來就是壞人,為了以后能成為好人,必須經(jīng)過后天的教育改造(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注意:這里的“偽”,不是虛偽的意思,意思嘛,分開看就明白了:人為。

那怎么改造呢?答案自然是通過學禮。

要想學會把食物讓給饑餓的對方,要想明白沒穿衣服就不能見外人,要想知道應該辦慈善基金會來幫助殘疾小朋友,就得學禮。

第三,人不能脫離群眾而生活,人要活下去,要想活得好,必須互相依靠,互相合作。要不然人力氣沒有牛大,跑得沒有馬快,為啥不是牛馬使喚人,而是人使喚牛馬?

答案就在于人會合作,集體力量大嘛。一個人(除了武松)單挑一只老虎,這人連毛都不會剩一根,要是一萬個人一起單挑一只老虎,這老虎連毛都不會剩一根。

因此一定要有一個社會組織,來保證人和人之間能夠合作,為了這個社會組織能正常維持運營,必須得制定一些行為準則,這些個行為準則,就叫做“禮”(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第四,如果社會中的人們剛好分兩半,討厭和喜歡的是同一種東西,那這個社會就沒有任何問題;如果人人想要的東西都能隨心所欲的得到,就像呼吸空氣一樣,那大家也能和諧地生活在一起。

有人喜歡虐待,有人喜歡被虐待,那這兩種人就能和諧的生活在一起,比如SM。

如果到處都是流淌著奶和蜜的土地,美女比男人多上百倍,那還爭什么爭?什么?您說美女爭男人?對不起,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想體系里面從來都不太考慮女人的需求的。

可是,世界并不是這樣的,大家不可能都是SM,美女可從來都是稀罕物。

所以為了大家能和諧的生活在一起,人的欲望必須得到限制,而禮剛好可以用來控制人的欲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