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注意力稀缺:多任務并行之弊
上一次聽到新郵件提示音是什么時候?你多快作出了反應?你電腦上現在開著幾個窗口?在剛才的一兩小時里,你用過谷歌搜索嗎?查看過自己在Twitter、Facebook或LinkedIn的賬戶嗎?看過YouTube上的視頻嗎?在網上買過東西嗎?查看過股價嗎?瀏覽過新聞標題嗎?上一次在“轉戰(zhàn)”不同會議的途中發(fā)送文件是什么時候?
上個月你最長間隔多長時間查收郵件?你能專注于一件事情多長時間?你上一次花一小時持續(xù)進行創(chuàng)造性、長期性的思考是在何時?你小憩、深呼吸、平靜頭腦的頻率如何?你記得最近一次真正感覺“一切盡在掌握”的情景嗎?
“每個人都知道什么是注意力,”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早在1890年就道,“在幾個可能同時出現的思路中,有一個以生動明確的方式完全占領了頭腦……注意力說明,頭腦為了有效處理某些事務而從其他事務中撤退?!?/p>
我們的注意力經常處于被圍困的狀態(tài),這應該沒有疑問吧?全世界人每天發(fā)出的電子郵件超過20億份。2009年,據估計寫博客的人有7 500萬,網站有5 000萬個。現在每年出版新書50萬種,另有40萬學術期刊和1.8萬種雜志。2005年,當Google決定停止更新其經常搜索的網頁的數量時,那個數字已達到8 168 684 336。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彈球機里的一個球,”某大銀行的一位高管說,“我總是被這事那事彈來彈去。每天一上班,我就看到辦公桌上的電腦屏幕正在盯著我,里面有前一晚進來的所有郵件。我開始答復郵件,然后電話鈴響起來,人們開始帶著各種問題和要求陸續(xù)來到我辦公室。我只能給他們一半的注意力,因為面前還有兩臺顯示器在告訴我市場和世界的情況。如果往外看交易大廳,我能看見幾百名交易員一個挨一個坐在那里,他們做著類似的事情:一邊盯著電腦屏幕,一邊敲打著鍵盤,一邊還在接電話。整天都是如此—事情一件接一件,中間穿插著會議,但開會時每個人花一半時間用黑莓回郵件?;直У氖?,有很多夜晚當結束了12小時的工作在七八點鐘下班時,我根本想不起來一天都做了什么?!?/p>
培根在1597年時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然而,在我們可獲得信息的數量與我們的理解能力之間,或許存在一種反比關系。博學多才的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曾寫過1 000多篇科研論文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40年前就預見到我們當前的注意力危機。“信息所消耗的東西是很明顯的,”他在1971年寫道,“它消耗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豐富就會造成注意力的匱乏?!?/p>
你更想要哪個:一天中,是在一系列任務上都前進一小步,還是在一個重要項目上前進一大步?大多數人告訴我們,他們更想要深度而非廣度、質量而非數量。然而,現實中我們很少這樣去生活。
父母們知道,孩子們很少一時專注于一事。在14~21歲的學生中間,1/3以上的人做家庭作業(yè)的同時擺弄5~8樣東西—聽音樂、查看Facebook、發(fā)短信、收發(fā)微博、瀏覽網站等。其實大多數人也差不多這樣。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研究員格洛麗亞·馬克(Gloria Mark)的一項研究成果常被引用。她對兩家高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員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fā)現他們花在任一項目上的時間平均為11分鐘。而且,就連那11分鐘也被分配給多項任務,每項任務得到的時間不到3分鐘。研究員瑪麗·切爾文斯基(Mary Czerwinski)在微軟公司發(fā)現,那里的程序員都是在電腦上的8個窗口間跳來跳去,花在一個窗口上的時間不超過20秒。切爾文斯基自己都認為,如果能20分鐘不間斷地工作,那真是巨大勝利。
結果就是,我們生活中的關注力一份一份被分得越來越小。我們所做的事情多了,但失去了對注意力的控制。美國超過50%的工作者說,他們經常被打擾,所以很難順利完成工作。我們總是疲于應付,甚至都無力去關注這樣的事實—我們的工作方式大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