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安慰劑的秘密

企鵝的腳為什么不怕凍? 作者:(英)米克·奧黑爾


在檢測新藥的療效時一般都要使用安慰劑進行對照,我所見到的介紹,好像注重的都是使用安慰劑的正面效果,有沒有負面效果的安慰劑?

安慰劑是一種完全沒有藥理特性的物質,比如糖,或者假藥丸。它們被廣泛用在對藥品效果的測試實驗中,以保證測試的客觀性。安慰劑被制成在外觀上甚至氣味都同被檢藥品一模一樣。在測試中,被試驗者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真正的藥品還是安慰劑。

關于服用安慰劑的效果,目前仍有爭議。但是,專家們意見比較一致的看法,都認為安慰劑是對病人的心理而不是生理產生了效果。病人服用安慰劑以后自己覺得病情有好轉,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服用的藥品能夠治愈自己的疾病。安慰劑的效果還因人而異,病人對測試藥品的期望越大,安慰劑的效果就越好。

舉一個在測試鎮(zhèn)痛劑的試驗中使用安慰劑的例子。安慰劑在試驗中也顯示了一定的止痛效果。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在服用過安慰劑以后,患者大腦中釋放出了一種類似鴉片緩解疼痛作用的化學物質。在一項研究中發(fā)現,讓病人相信服用的安慰劑是一種鎮(zhèn)痛劑,的確能夠減輕疼痛。但是,若讓病人同時服用一種能夠抵消鎮(zhèn)痛效果的藥品,安慰劑的效果便立即消失。

安慰劑的負面效果叫做“反安慰劑效應”。反安慰劑的英語名稱“nocebo”源自拉丁語“I will harm”(我將有害)。服用了假藥丸的病人有時會感到不適,出現焦慮和精神萎靡。據認為,這種負面效果是由于服用安慰劑的人擔心該項治療的不良反應,同時也與個人性格有關。曾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那些擔心自己患上了心臟病的婦女,比起生活方式相同而沒有這種憂慮的婦女來,前者死于心臟病的可能性是后者的4倍。

使用安慰劑是一個涉及倫理的不好處理的問題。最早使用安慰劑的是一位醫(yī)生。他向他的病人謊稱給他們服用的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藥品,而實際上根本沒有讓病人服用那種藥。如果那位病人由于反安慰劑效應而出現了嚴重的不良后果的話,那位醫(yī)生恐怕就難辭其咎了。是的,安慰劑的確也有負面效果,即所謂的“反安慰劑效應”。反安慰劑同安慰劑一樣也能夠產生生理效應,但卻不是主要由于生理機制引起的。關鍵似乎在于病人相信的是什么。病人認為“不好”,結果就“不好”,就成了反安慰劑;病人認為“好”,結果就“好”,就成了安慰劑。

容易在服藥后出現反安慰劑效應的病人大概都有過曲折的看病經歷,覺得自己患的是一種難治的疾病,會認為對其進行的任何治療都不會有什么效果。因此,他們對服藥必然不抱多大的希望。這種反安慰劑效應甚至還會影響到外科手術的效果。外科醫(yī)生就怕給認為自己會死的病人動手術。對即將進行外科手術的病人進行調查的資料表明,凡是那些說希望趕快死去與自己所愛的人重聚的病人,差不多全都沒有活過來。

對反安慰劑進行的研究很少,主要是由于倫理道德的原因,醫(yī)生絕不可以有意讓沒有患病的健康人出現什么毛病。越來越嚴格的倫理標準,甚至使得某些經典的反安慰劑實驗也再難繼續(xù)重做。能夠見到的研究反安慰劑效應的最晚的醫(yī)學論文發(fā)表于2002年(《美國醫(yī)學期刊》),作者是阿瑟·巴斯基。

安慰劑也有負面效果。最著名的例子是伏都教(一種西非原始宗教)的巫術,還有其他的什么“魔法”,比如詛咒。這些害人的把戲無不要采取某種辦法讓要被加害的人知道自己在被人詛咒。這類巫術要取得成功,關鍵是讓被害人知道自己在被加害,這簡直就是施“魔法”的唯一前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