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988年,大量的西方哲學在國內(nèi)翻譯出版,《 羅素 》、《 叔本華 》、《 弗洛伊德 》……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閱讀興趣。一時間西方思潮席卷中國大地,特別是各高校廣大師生,到一本好書就搶購并奔走相告,有的就直接買上三本、五本,送給自己的同學、同事,他們急不可待地吸取著西方文化的營養(yǎng)。獲得消息的惟恐來晚了售缺買不著,就與我拉關系。說:“小李,今后凡這類書籍我都要,有到貨時一定幫忙留一本,我一定會要的,三天兩天我就會過來一趟?!币虼耍矣行遗c一批老教授、老教師、大學生相處成了好朋友,他們不但找我買書,也向我訂購圖書,還提供一些他們通過其他渠道獲得的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信息。那是一個人們求知欲望極強的時代,大有迫不及待的感覺。師生們看完這些書后會在校園里展開激烈的討論、爭論。仿佛人們的共同語言一時間多了起來。他們也會介紹我看一些值得一看的好書,也會把他們讀書的心得體會與我交流,使我受益不少。我每天晚上會堅持看一兩個小時的書。在北門書屋工作的六年,是我獲得各種知識最多、最快的六年。
隨著書店的發(fā)展,我們站柜臺的營業(yè)員增加到了五人。北門書屋方圓五公里范圍內(nèi)就有云大、云師大、昆工、民族大學、云工、云藝、師專、教育學院、電大、警官學院、政法干校等十余所大專院校,區(qū)位優(yōu)勢很好,我們就偶爾到這些學校去搞展銷,最常去的是云大和云師大,因為這兩個學校的學生較多較集中,離北門書屋也比較近,展銷效果也最好。只要提前與學校教務處、團委或工會取得聯(lián)系,他們都會積極支持,提供一些課桌作為展銷平臺。上午十點把書擺好,就陸續(xù)有不上課的老師,學生前來購買。等到十二點一下課,整個展銷平臺就會被老師、學生團團圍住,他們用心看書、選書,有很多的學生手上端著飯碗也來挑書,常常一選好幾本,等到付款時卻發(fā)現(xiàn)錢不夠了,就問身邊的其他熟悉的同學借錢。有的就問我們,飯票要不要?菜票要不要?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shù)。一開始我們覺得不好辦,收進大量的等價的飯菜票我們也不好處理?。〉粗鴮W生們著急遺憾的表情,以及他們用口中的糧食換取精神食糧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我,就決定先收進來再說。心想不行就找學校領導與食堂協(xié)商兌換一下。后來再找補零錢時我靈機一動,試著問買書的學生,補你菜票要不要?補你飯票行不行?絕大多數(shù)學生表示理解,愿意接受,因為他們也知道我們的飯菜票是怎么來的。于是,飯菜票在學校成了流通貨幣。
記得有一次在昆明理工大學展銷,地點選擇在主樓一層中間的過道大廳,這是昆工師生南( 教學區(qū) )來北( 生活區(qū) )往的必經(jīng)之路,考慮到該校師生人數(shù)多,我們已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去了三個人,所帶書的復本也比較多。其中,岳麓書社版的精裝縮印本的四大古典名著等,每個品種我們帶去了十余件,布展時就有意識地每個品種先打開兩件,《 紅樓夢 》每件十六本包裝,兩件為三十二本,《 三國演義 》每件二十本,包裝兩件為四十本……中午一下課,十多分鐘時間展臺便被圍了幾層人,學生們跟不要錢似的搶購圖書,收款桌前圍了三層人,都伸著手往里遞錢,我們?nèi)私y(tǒng)計收錢都忙不過來,哪里還顧得上照看書攤。幸虧那時的人們很純樸,沒有丟失一本書。當我們一直忙到一點半鐘快上下午課時,人才漸漸少了下來。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整件整件先前未拆開包的那些名著,早就被學生們自己拆開包買走了。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代,讀書、求知有著明確的目的和方向,即為了將來有出息、出人頭地、使自己今后工作和生活過得更好,因此人們動力十足,如饑似渴地讀書。這樣的情形過去沒有,未來難再。
1990年的一天,經(jīng)理找到我說:“小李,你能干,你來承包經(jīng)營門市怎么樣?”我說:“怎么個承包法?”她說:“這樣,按銷售給你提成3.7%,你負責發(fā)放門市人員每月的工資,咱們簽訂合同?!蔽艺f:“我考慮一下?!蔽蚁?,當時門市人員連我一共5個人,每人的月工資當時能拿到約170元左右,每月門市5個人的工資大約需要850元—900元左右,而當時我們每月的銷售徘徊在18000元—23000元左右,最好的一個月到過30000多元。( 當時書的價格很低,記得弗洛伊德的《 夢的解析 》一書,軟精裝,一件32本,價值96.4元,平均單價3.2元,與現(xiàn)在一件書1000多元相比,不到1/10的價格 )看得出,經(jīng)理3.7%差不多是以當時最好月份的銷售業(yè)績核算出來的提成比例。以這樣的提成比例簽訂合同顯然是有風險的,因為我至少不能在承包經(jīng)營后因達不到經(jīng)理的銷售期望值而把大家的工資降下來,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當然更不是其他員工想要的結果??晌肄D念一想,如果我承包經(jīng)營了,進貨就有了主動權,好銷、暢銷的書我就可以靈活把握進貨量。擺脫當時所有圖書的報訂,必須經(jīng)過經(jīng)理的審批,否則訂單上沒有她的簽字和蓋章,訂單是不生效的。我們每天站在門市上,直接面對讀者,因此最能把握市場行情,獲得的信息就是我們訂購圖書的第一手資料。但當時的情況是,經(jīng)理的經(jīng)營觀念過于穩(wěn)妥和保守。我訂數(shù)填為50冊的,往往經(jīng)理審查時會改為20冊;我訂數(shù)為100冊的,有可能被改為50冊,甚至30冊。到貨后常常出現(xiàn)馬上脫銷的情況,再次訂購時成本增高,同時也因斷貨頻繁發(fā)生而錯過了圖書銷售的最佳時機??粗装琢魇У纳虣C,我非??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