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行業(yè)中最大的企業(yè)國美開始進入資本市場,資本運作成為這個行業(yè)實現(xiàn)迅猛擴張的主要手段。
2004年,國美在香港上市,成為行業(yè)第一家上市公司,而蘇寧則登陸深圳中小板,成為第一家在內地直接上市的企業(yè)。國美和蘇寧憑借上市后的資本優(yōu)勢,在全國范圍內跑馬圈地,從區(qū)域轉向全國的永樂倍感壓力。在此背景下,永樂最終在2005年初引入摩根斯坦利5000萬美元的投資,同年永樂家電也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
從2000年開始國美擴張最激烈的5年間,黃光裕在資本市場上一場場無聲的運作很少為外界所知。
從2000年6月到9月的3個月間,"金牌殼王"詹培忠?guī)捉?jīng)買賣,控制了香港上市公司京華自動化。2000年12月6日,黃光裕通過名下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的BVI公司,取得京華自動化161%的股份,成為京華自動化第二大股東,僅次于詹培忠的223%。隨后,他又花135億人民幣購得京華自動化2002年2月5日增發(fā)的135億股新股。
此時,黃光裕已合計持有京華自動化856%的股份,最終控制了這家上市公司。2002年4月26日,黃光裕通過減持111%的股份,將個人持股比例降低到745%,從而符合香港資本市場公眾持股超過25%的規(guī)定。2002年7月,京華自動化正式更名為"中國鵬潤"。
鵬潤成功上市,為黃光裕的資本實戰(zhàn)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從之后的運作看,這一經(jīng)驗貫穿在2004年國美借殼上市的操作之中。
黃光裕將目光投向香港資本市場,根據(jù)上市流程,國美此時如果選擇在香港直接上市,一次完整的IPO審批程序至少需要9個月時間。在審核中,有關機構如對擬上市公司過去3年的經(jīng)營和董事會架構等有任何一項質疑的話,時間延長一年半載是極為正常的事。巨大的時間成本國美耗不起。
黃光裕開始籌謀將國美資產(chǎn)注入"中國鵬潤"的計劃,為此他開始重組國美電器,2003年成立全資的國美電器,注冊資金為3億元。之后黃光裕將北京國美位于北京的資產(chǎn)、負債及相關業(yè)務和天津、濟南、廣州、重慶等地共18家公司,共計94家門店全部股權裝入國美電器,并由黃光??刂频谋本i潤億福網(wǎng)絡技術有限公司持有其65%的股權,黃光裕本人直接持有剩余的35%股權。
隨后,黃光裕又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成立一家離岸公司"海洋城",通過在該地注冊的"國美控股"100%掌控"海洋城"。2004年4月20日,北京鵬潤億福將所持國美電器65%的股權轉讓給"海洋城",使國美電器變成一家中外合資的零售企業(yè)。這既符合在2004年6月1日前外資企業(yè)持有中國零售公司股權不超過65%的限制,又為中國鵬潤在香港收購國美掃除了境內外交易上的障礙。
就在國美最大競爭對手蘇寧登陸深圳中小企業(yè)板的同時,黃光裕已為一出香港資本市場的"蛇吞象"做好了準備。
黃光裕成功實現(xiàn)了國美電器的香港上市,并使自己以105億元的資產(chǎn)成為當年胡潤中國內地財富榜的首富。
在蘇寧電器上市申請獲得正式通過的6周后,2004年6月7日,國美電器正式宣布,中國鵬潤集團將斥資88億元人民幣收購國美電器65%的股權。
將國美24億元人民幣的凈資產(chǎn)以88億元人民幣價格賣給鵬潤,黃光裕將國美賣出了一個轟動資本市場的"天價"。按照2003年底國美凈利潤為178億元人民幣計算,此次收購作價的市盈率高達194倍,高出一般的市盈率。
不過黃光裕表示:"這個價格是由獨立財務顧問算出來的,我并沒有人為控制,可以確認88億收購價計算得合理可靠,我們已經(jīng)公布了計算方法和情況說明。"
中國鵬潤是通過收購"海洋城"控制其所持有的國美電器65%的股權,盡管交易涉及88億元巨資,但中國鵬潤卻不需要支付任何"真金白銀",而是以代價股份和可換股票據(jù)支付。
首先,中國鵬潤向黃光裕定向增發(fā)價值2435億港元的代價股份。其次,中國鵬潤向黃光裕定向發(fā)行第一批價值70314億港元的可換股票據(jù),相關換股權可在自票據(jù)發(fā)行日起三年內任何時點隨時行使,滿三年后強制行使;最后,中國鵬潤還向黃光裕定向發(fā)行第二批價值10269億港元的可換股票據(jù),相關換股權僅于北京國美償還所欠國美電器相關債務后方可行使。
而這場收購的雙方中國鵬潤與"海洋城",其實際控制權都在黃光裕手中。在順利實現(xiàn)國美借殼上市同時,黃光裕自身財富也從2003年的18億元暴漲到105億元。
很快,黃光裕便開始努力減持手上股份套現(xiàn)。2004年9月,由荷銀洛希爾包銷12億港元的股票。2005年由Fidelity等國際知名基金認購1375億港元股票。2006年4月,黃光裕以私人配售方式售出約12億港元的股票。2007年9月,黃光裕通過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有限公司配售23億港元。
一時間輿論嘩然,一些人看到他的財富,一些人看到他的雄心,更多人對他如何在實業(yè)和資本間游刃有余充滿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