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獲失傳的讀人魔法

讀人 作者:(美)喬艾琳·狄米曲斯


 

除非你的船觸礁,害你在荒島上一待就是50年,否則你一定看得出世界早就變了。了解人已經(jīng)成為人生最大的挑戰(zhàn)之一,尤其近幾世紀的社會變遷和科技爆炸使它變得更為困難。今天,我們很多人甚至享受不到和自己最重要的人的親密關(guān)系或日常接觸,我們變得孤獨又無能。

除非你好好練習這本書教給你的技巧,否則這些技巧你一項也得不到,要熟練這些技巧也不容易。我們和居住的城市、同一國家、甚至地球那一頭的人一直有接觸,可是這些接觸都不屬于私人、親近的范疇。高科技幫助我們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去接近他人,但同時也為我們的人際關(guān)系敲起了喪鐘——它讓面對面的交談變得稀有:“既然能打電話給客戶,那又何必見面呢?既然能在老媽的電話錄音機里留言,那又何必跟她對話呢?既然能發(fā)個E-mail或傳真給朋友,那又何必打電話呢?反正話都能傳得到嘛!”

甚至大部分人在打電話給某人的時候,心里還希望最好那人不在留個話就好,結(jié)果一旦本人接了電話反而失望。有些人甚至還“集體捉迷藏”,仰賴我們的助理、孩子、伴侶或朋友去替我們做溝通;或者干脆躲進網(wǎng)絡(luò)空間:開會、談生意、交朋友,一切活動,全在冰冷、電訊組成的層面上,完全喪失親眼看見一個人或和他親自交談的機會。

不同形式的溝通會產(chǎn)生不同的溝通質(zhì)量。如果我想請同事艾倫幫我一個忙,我的選擇可以有好幾種。

我可以走過走廊直接跟他講,這樣的話,我就能準確地判斷他的反應(yīng)。也許他笑著答應(yīng);也許他邊說“好”,邊逃開去;也許他會說不,但明顯地看得出是有商量的空間。我看到的反應(yīng)幾乎是無限多的。

但是如果我打電話給艾倫呢?雖然我能從他的聲音里猜出他的感受——但是還是會錯過最細微的弦外之音,也得不到任何一點視覺線索。

如果我們用電子郵件寄給對方呢?那幾乎等于完全地毀掉了所有可能的“人性化接觸”,只剩下刻板的答案。

那么如果我找別人去問他呢?(哈!糟了)

很多人還有本事把事情弄得更糟:故意避開和最親密的朋友及家人們有意義的談話。每當大家好不容易湊在一起,我們可能盡撿些對方想聽或“合宜”的東西說,卻不肯說出我們的真心話?!伴_放自我”,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很困難的——除了那些敢在午間談話秀里大膽揭露自己隱私的人。

我們不喜歡自我暴露的各種理由絕對夠出一本書了,但毫無疑問的理由之一是:我們生活在焦躁、相互不信任的都市里。自童年起,住在大都市的人常被告誡要提防陌生人——晚間新聞中的案件更不時強化了這種觀念。我們這些都市人常在從小鎮(zhèn)探親回來的時候,感嘆在都市的日子簡直是非人生活,因為在鄉(xiāng)間,我們非但不會感受到我們習慣遇上的那種白眼,反而還會經(jīng)常聽到身邊人真誠的一句:“哈啰,你好!”這種主動、信任的溝通,在大城市里已幾乎看不到了。

大多數(shù)人都不是成長在那種“高中同學最后變成自己的牙醫(yī)、美發(fā)師、孩子的老師”的那種小鎮(zhèn)。雖然我們也有朋友和親人,但每天碰到的人,多半都是陌生人——換句話說,也就是所謂的“可疑者”。正因為我們怕他們,所以我們常會避開接觸,久而久之,我們就越來越少使用我們的社交技巧,我們的“讀人能力”自然也就因為缺乏練習而萎縮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