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子(1)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 作者:張在軍


生平介紹

孔子 (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 (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孔子少時“貧且賤”,15歲立志求學,通過私人傳授,博習詩書禮樂。年輕時曾在魯國執(zhí)政大夫季氏門下任管牛羊、倉庫的小吏。約30歲時,在曲阜城北設學舍,開始私人講學。顏淵、曾點、子路等是他最早的弟子。

歲任魯國中都宰,繼升司寇,不久去職,率弟子歷游宋、衛(wèi)、陳、蔡、齊、楚等國。志欲改良時政,復興周禮,曾經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然終不見用。在外14年,68歲重返魯國,政治上仍不得志,乃專力從事講學和著述,直到逝世,弟子達3000人,身通六藝者70余人。

孔子是中國第一個創(chuàng)辦大規(guī)模私學的教育家,在當時已有 “圣人” 之稱,經過孔子整理傳授的儒家經典———五經,被定為必讀的教科書,儒家學說由此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核心,對整個封建時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著指導作用,從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都給中國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帶來極其深刻的影響。

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認為法治具有強制性,只能約束人們的外部行為;德治具有感化力,能影響人們的心靈,有鑒于貴族道德的敗壞和貴族世襲制度的腐朽,主張舉用“賢才”,吸收平民中的“士”參與政權。他還認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長,必須經由教育培養(yǎng),故提倡“學而優(yōu)則仕”。為此,他創(chuàng)辦私學,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賢才”??鬃幼钤缣接懥巳诵缘膯栴},認為人的天賦素質是相近的,個性差異是后天習染造成的,只要獲得良好的學習條件,加上主觀的努力,都可以養(yǎng)成“君子”的品德。以這種人性觀為依據(jù),主張“有教無類”,不分貧富、貴賤、賢愚、種族和地區(qū),任何人都可以入學。

二、重視道德教育

孔子是中國古代倫理學和道德教育理論的奠基者。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叭省弊衷凇墩撜Z》中出現(xiàn)109次之多。孔子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仁”的含義,歸納起來,不外“克己”與“愛人”兩個方面,而以“禮”為準則,其根本要求是在財富占有上遵守周禮的等級規(guī)定,克制過分的欲望。

孔子提出了道德評價的原則問題,即義利之辨,主張一個人要有理想,有抱負,努力提高精神境界,而不要過分地追求個人的物質欲望;認為正是物質欲望的膨脹,造成道德的墮落,自謂吃粗糧,喝冷水,曲肱而枕,從這樣清苦的生活中獲得了精神上的愉快。認為從利己之心出發(fā),必將引起人我之間的矛盾,社會上的一切沖突即由此而起。為了從動機上防微杜漸,他很少講“利”,在道德領域內,對“利”做了全盤的否定。

“愛人”的基本要求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一方面,自己不愿意別人怎樣對待我,我也不如此對待別人;另一方面,自己希望達到的,也幫助別人去達到,這叫做“忠恕之道”??鬃又v的“愛人”有兩個特點:一是以孝悌為本?!靶ⅰ睂儆谟H子之愛,反映縱的血緣關系;“悌”屬于兄弟之愛,反映橫的血緣關系??鬃永^承殷周倫理思想的傳統(tǒng),特別重視孝道,因而堅持“三年之喪”,認定“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宰予提議改三年喪期為一年,受到孔子嚴厲的斥責。二是愛有差等??鬃诱J為愛人要受等級名分的制約,不能逾越;超越等級名分的“愛”,在道德評價上就走向了反面,變成侵犯他人利益的行為。他提倡的“愛人”,在堅持“差等”的前提下,也要求推及于全社會,即不僅在貴族、平民中講禮讓,也要適當?shù)貫閯趧尤嗣裰?,減輕刑罪和賦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以達到保護和爭取勞動力的目的,防止“犯上作亂”行為的產生。

三、確立教學科目

孔子繼承西周六藝教育的傳統(tǒng),教學綱領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基本科目是“詩、書、禮、樂”。

“詩”是西周以來的詩歌。孔子根據(jù)樂調,將刪存的 “詩” 分為“風”、“雅”、“頌”三類。其中一部分是對上帝、鬼神、貴族統(tǒng)治權力的歌頌,更多的則是抒寫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苦難遭遇,揭露貴族的殘暴和荒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