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一種歷史悠久的貨幣(4)

白銀投資必勝術(shù) 作者:紀永英


19世紀至20世紀,是黃金和白銀最瘋狂的年代,此時,發(fā)現(xiàn)一座大金礦,黃金與白銀的比率便會下跌;彼時,金礦開采完畢,發(fā)現(xiàn)一座銀礦,黃金與白銀的比率便開始上漲。

特殊的交易手段,又恰逢特殊的年代。在人為投機干擾以及市場供應(yīng)變動的雙重壓力之下,貨幣體系變化頻繁,讓各國政府頭疼不已。

1873年美國通過《鑄幣法案》,其中對銀幣鑄造只字未提。這一舉動,意味著白銀在美國的貨幣體系中不再“受寵”。1900年,美國通過《金本位法》,正式放棄白銀的貨幣地位。

曾經(jīng)榮耀無比的白銀,一步步從貨幣的神壇走下來。不過,其充當貨幣的歷史不會被遺忘,今天,白銀價格的急速提升,正是其貨幣職能的充分體現(xiàn)。曾經(jīng)“白花花的銀子”的歲月◎

說起銀本位和白銀的貨幣地位,歐美國家的貨幣發(fā)展史固然可以提供強有力的證據(jù),但是,要想將其闡述得更充分或更具說服力,恐怕不能漏掉中國這個超級“白銀帝國”。

對中國人來說,白銀代表著一段不能忘記的過去,從漫長的封建社會一直到距今百年的民國時期,中國的貨幣體系長期實行銀本位。

在中國式表述中,“白花花的銀子”就是財富的象征。直到今天,人們在購物時,還時常以調(diào)侃的語氣詢問商家:“某某商品要多少銀子?”

“銀行”一詞也與白銀有著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并非人們想象中的“舶來品”。從某種意義上說,“銀行”可以理解為“裝著白銀的商行”。

唐宣宗執(zhí)政時期(847-858),為給百姓消費提供便利,蘇杭地區(qū)就出現(xiàn)了“銀行”,在這里,人們可以兌換到白銀。

宋朝時,在建康(即現(xiàn)在的南京)等地區(qū),更有大批的銀行出現(xiàn)。在一些繁華地區(qū),甚至還形成了“銀行一條街”,街道兩旁,銀行林立,足見白銀使用范圍之廣。公元1904年,清朝的光緒皇帝創(chuàng)辦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家官辦銀行,至此可以看出,白銀已經(jīng)占據(jù)了公認價值尺度的地位。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一直被使用,但直到明朝末年,白銀才取得合法的貨幣地位,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在明朝初年,政府甚至還禁用金銀交易。明朝典章制度《大明會典》中有“錢法”、“鈔法”,就是沒有“銀法”。

只不過,中國歷來有一套不成文的行事潛規(guī)則,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民間,政府的禁令并沒有阻止白銀的流通,反而隨著市場貿(mào)易的繁榮變得逐步活躍起來。究其原因,與當時主導市場的大商人手中掌握著大量白銀不無關(guān)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